青春是一首关于奋斗、关于成长、关于欢笑与泪水的诗篇,青春也是电影中永恒而新鲜的话题,永远说不完。又是一年“五四”青年节,我们为您推荐五部长影出品的青春题材影片,看身处不同年代的青年人如何度过他们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
1959年-《战火中的青春》
导演: 王炎
编剧: 陆柱国 / 王炎
主演: 王苏娅 / 庞学勤 / 林农 / 马世达 / 张辉 / 任伟民
影片根据陆柱国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改编,讲述了我军在1947年艰苦的革命战争中,烈士的女儿、共产党员高山女扮男装参加人民解放军的故事,塑造了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高山和排长雷振林两个青年革命军人的形象。直到电影结束前的2分钟,高山才以女儿身出现在观众面前。
“高山”是新中国银幕上一个极富个性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既有着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和在战争中的英勇无畏,也有着女性的智慧与细腻、含蓄与柔韧,她的英雄气概与刚柔并济的气质是在战争中逐渐凸现出来的。影片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人物在战火中的成长,整整一代人的战火青春。
1959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导演: 苏里
编剧: 马烽
主演: 李亚林 / 梁音 / 金迪 / 杨洸 / 刘增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改编自山西作家马烽的小说,孔家庄以复员军人高占武为代表的有志青年们,敢想敢干、劈山修渠、发展水利,改变了家乡面貌,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时隔4年,长影拍摄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高占武继续带领村里的年轻人们奋发图强,修建水电站,实现了农村电气化。
1959年,影片在全国城市上映,连映不衰。主创们以一种乐观的审美心态,审视与处理那个特定年代人群之间的思想冲突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使得影片整体上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成为当时所有年轻人的向往。受该片影响,许多农村青年成立了“高占武排”、“孔淑贞排”投入到治山治水的热潮中。
1979年-《小字辈》
导演: 王家乙 / 罗泰
编剧: 斯民三 / 吴本务 / 周泱 / 孙雄飞
主演: 王伟平 / 陈以心 / 迟志强
“生活呀生活/多么可爱多么可爱/像春天的蓓蕾芬芳多彩/明天的遍地鲜花/要靠着今天的汗水灌溉……”这首由雷振邦作曲、李秀文演唱的《青春多美好》,引出了上海29路003号公交车上几位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歌颂了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积极为四化做出贡献、并建立真正的爱情的故事。
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用了简单的小青、小黄、小洪、小白、小兰来代替,却极富青春是多彩的深意;“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座右铭,显现了当时年轻人对知识科学的渴望和努力;路边皆是梧桐树的林荫大道、黄白相间的老式公交车,构成了不少人的青春回忆;片名小字辈,充满谦虚的一面,又预示着青年们无限的发展空间。
1982年-《赤橙黄绿青蓝紫》
导演: 姜树森
编剧: 李玲修
主演: 方舒 / 张甲田 / 姜黎黎 / 朱德承 / 任伟民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第五钢铁厂运输队的司机刘思佳在厂门口的自由市场里支起煎饼摊子做起了生意。厂领导派车队副队长解净严肃处理相关人员,解净却十分了解刘思佳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与追求。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扭转了车队司机们最初的偏见,与伙伴们在广阔的生活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进。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起“我最喜爱的十个当代青年银幕形象”投票活动,短短三周内收到选票约100万张,“解净”、“刘思佳”双双入选“十大”。有着自己的苦恼、自己的欢乐、自己的思想斗争的解净,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性格从“单纯得像个透明的物体”的“红色”,成长为“全颜色”的社会主义新人,正如现实生活像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万花筒”,有着无限的色彩和可能性。
2014年-《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导演: 肖央
编剧: 肖央
主演: 肖央 / 王太利 / 屈菁菁 / 郝凯瑞 / 曲婉婷
一个是卖笑卖唱的洗浴中心工作人员,一个是不被人认可和理解的倒插门女婿,生活上的苦难和精神上的孤独,让他们在崩溃的边缘触底反弹,义无反顾踏上了去纽约追求音乐梦想的旅程。当所有喧嚣过后,不期然间回想起曾经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岁月,人生并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必须完成什么事,任何时间开始都不晚。
人生中的境遇,与梦想舞台之间的差距,兄弟之间的情谊与隔阂,影片情节有笑有泪,展现了当代奋斗一族对理想和现实的迷茫,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在璀璨的光辉下回归平淡,并不等于失败,在探索中寻求生活之路,也是种收获。愿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