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位于红旗街1118号的长影旧址博物馆迎来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曾在东影(长影前身)工作8年、如今已经96岁高龄的日本女剪辑师岸富美子,再次回到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面对依然熟悉的场景,她感慨万千:“这里一点都没变”。
在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光临的陪同下,岸富美子参观了“修旧如旧”式改造后的长影旧址博物馆。从“满映”、兴山建厂,到东影初创,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馆中的展藏勾起了她深深的回忆,对许多细节仍然历历在目。一幅“兴山建厂”的巨幅照片吸引了老人的目光,她驻足良久,仔细辨认着照片中热火朝天的创业场景,并指着其中一间正在搭建中的房子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年住过的地方”。
出生于1920年的岸富美子,中文名“安芙梅”,1939年作为剪辑助理进入“满映”工作。1946年,岸富美子随东北电影公司一起迁往兴山,参与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1949年起,岸富美子陆续担任了《桥》《白毛女》《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内蒙人民的胜利》等11部电影的剪辑工作,还培养了7名中国女剪辑师,于1953年返回日本。上世纪80年代,她首次回到长影,此后多次回到中国参观访问。
在博物馆内的日籍职员展区,岸富美子惊喜地看到自己与丈夫岸宽身(摄影师)、哥哥福岛宏(摄影师)的名字。1946年底,东影共有日籍职员84人。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影时期完成的故事片中,日籍职员参加了21部。岸富美子一家均参与了新中国电影的建设工作。
岸富美子还记得当年自己工作的剪辑室是在长影后院,后为长影的洗印车间。如今这里正在进行原貌修复,修复完成后将作为博物馆的组成部分——洗印车间展区供游客参观。老人对内部的空间布局依然非常熟悉,逐一指认出了当年的工作间、办公室和休息室。
令人惊喜的是,已经94岁高龄的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老师,也特意赶来与老友见面。两人的手紧紧相握,分外激动。刘学尧与岸富美子都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幕后工作,分别担任美术和剪辑。刘老清楚地记得,上一次见面是在07年。一晃快10年过去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每一次相聚都弥足珍贵。
去年,岸富美子在日本出版了自传《满映和我》。此行她特意把这本书送给长影,并在扉页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本书可谓是“研究”满映历史的宝贵资料。
张光临说,岸富美子老师是我们的前辈、家人,欢迎您回家!您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培养了新中国电影剪辑事业的后继人才,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长影旧址博物馆作为记录长春电影制片厂发韧、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同时见证了中外电影人的友谊,以及国外电影人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功绩,值得我们去珍惜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