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暨长影乐团成立70周年(八)

首页 > 长影动态> 长影轶事> 介绍
 
长影乐团民族乐队简介
 
    长影乐团民族乐队成立于1956年10月1日,是当时全国电影厂乐团成立最早的民乐队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音乐演奏团体。从1956年民乐队第一次为喜剧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录音开始, 60多年来为长影录制了如:《国庆十点钟》、《马兰花开》、《上甘岭》、《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甲午风云》、《刘三姐》等几百部耳熟能详的影片音乐;还参加录制了如: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山东吕剧《李二嫂改嫁》以及福建莆仙戏、湖北楚剧、云南滇剧、山西蒲剧、陕西秦腔、河北梆子、江西弋阳腔、老调和丝弦、东北二人转、吉林吉剧等几十部不同风格的戏曲片的音乐,与之合作的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戏曲演员数不胜数。
      民乐队在完成录音的同时,还跟随乐团承担了大量的演出工作,表演形式为:合奏、齐奏、独奏、伴奏、表演唱等,其中8人(周新初、俞涌衍、苏焕洲、朱健新、胡志钧、顾惠昌、周其昌、张土星)表演的《琵琶齐奏》在全国最先推出,反响不错,成为保留曲目(附照片)
 
 
还有赵荣德《唢呐独奏》、周其昌的《板胡独奏》、姜国良的《笛子独奏》、夏殿全的《擂琴独奏》等独奏节目,也成为很受观众喜爱的节目。
 
     从1966年开始,乐团民乐队参加了如:沈阳音乐周、长春音乐会、哈尔滨之夏、三大电影乐团汇演、文化部的全国民歌汇演、金鸡奖、百花奖颁奖晚会等演出几百场,走遍全国几十个城市还曾经接待过:毛泽东、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国家领导。
 
      民乐队人员来自沈阳、上海、哈尔滨、天津以及后期的各大专院校毕业生,建队初期从:张禹田(民乐作曲)、孙显庭(管子演奏家)、马林(民乐指挥)三位奠基人开始,至1995年改制为止,陆续来队人数达到48人。历届领导为:张禹田(1956年)、李冠杰(1960年)、苏焕洲、姜国良(1970年)、李德善、苏江(1981年)、苏江、周焕军(1985年)、苏焕洲(1990—1995年,民乐队与歌队合并)。
民乐队的演奏家们深入生活、不断学习、积极提高演奏水平,先后派出多人到其他团体和院校去学习,如:1962年苏焕洲去北京电影乐团师从夏仁根、王范地、俞良模学习琵琶;1982年张进进师从王范地学习琵琶;1985年周义师从刘明源学习板胡;1985年刘剑锋师从胡海泉学习唢呐;陈万滨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学习板胡演奏;陈春光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等。
     在东北三省的文体团体中,长影乐团的民族乐队成立早影响大,所以来团学习的人也比较多,民乐队为很多院校和单位输送培养了人才,如:赵荣德到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唢呐、陆云程教笙、夏殿全教扬琴;周其昌到吉林艺术学院教琵琶和板胡。还为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歌舞团、辽宁省歌舞团、沈阳前进歌舞团、沈阳音乐学院等单位辅导了很多音乐人才。
     乐团走过了60年的历程,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民乐演奏家,如:唢呐演奏家-赵荣德、杨琴演奏家-夏殿全、板胡演奏家-周其昌、三弦演奏家-李冠杰、琵琶演奏家-周新初、竹笛演奏家-姜国良、琵琶演奏家-苏焕洲、二胡演奏家-周焕军、古筝演奏家-刘旭、板胡演奏家-丁永盛等,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音乐,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朽的遗产。
 
 
民乐队全体人员名单:
  1956年到团:
陆云程、刘培延、苏焕洲、姜国良、夏殿全、李冠杰、刘旭、
张景霞、赵荣德、刘雨晨、刘田源、翟玉璞、倪同华、俞涌衍、
朱健新、胡志钧、陈振声、张永清、周其昌、顾惠昌、张土星、
盛余德、苏江、刘成功
  1957-1969年到团:
丁永盛、陈治国、白承德、李书翰、陆达、周铭初、裴凤林、
邱庆斌、王锡敏、周乐民
1971年到团:
刘莉
1980年后到团:
刘剑锋、周焕军、高成惠、杜亚超、张进进、陈春光、李延海、
程宪波、陈万滨、李淼、李德善、周义、苏咏梅
 作曲家是怎样为影片写民族音乐的 
 
在几十年的电影录音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配乐中的民乐分量都很重,几乎贯穿影片的始终,作曲家雷振邦十分了解民族乐器,他在作曲时发挥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一丝不苟非常严谨,所以大家演奏起来很得心应手。在录制《五朵金花》的时候,雷振邦亲自在缅甸买了一套铓锣带回来,因为铓锣代表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让看电影的人们身临其境。在录制《冰山上的来客》音乐的时候,雷振邦买来了一套新疆的民族乐器,还为演奏员讲解了新疆塔吉克民族音乐7/8节奏的特点,带领大家反复体验和练习,最后导演和指挥作曲听着乐团民乐队演奏员的演奏,觉得仿佛真的来到了新疆一样。在录制《芦笙恋歌》的时候,雷振邦带来了拉祜族的芦笙、巴乌,这两个乐器非常有特点,雷振邦亲自为大家做了示范演奏,这就是我们后来听到的《婚誓》里的带有滑音那段音乐,在为《达吉和她的父亲》录音时,雷振邦在当地带回来了云南彝族的月琴,演奏家演奏的就是这把月琴,做工虽然粗糙,但是地域特色特别突出。
 
     民乐队在为《甲午风云》录音时,作曲家张棣昌要求选用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作为当时刻画主人公邓世昌内心活动的音乐,作曲家希望把铿锵有力的琵琶声显得更加强劲突出,所以最终是三把琵琶一同演奏出的这个乐曲部分,散板还要演奏整齐,难度大,很不容易,但是最后在大家努力下,还是很完美的完成了这段录音。
当这些优美又及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风旋律流淌在经典影片中的时候,我们应为乐团的前辈们致敬!因为这些乐曲,这些影片是那个火红年代的长影人的骄傲,是那个青春年代的长影人的自豪!
 
 
1963年在河南洛阳参加演出
 
 
姜国良、李书翰
 
 
民乐队排练
 
 
民乐队为温明兰伴奏
 
 
唢呐独奏:赵荣德
 
 
夏殿全
 
 
 
古筝独奏:刘旭
 
 
民乐队排练,指挥马林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