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总编辑室
1955年3月,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团结全国各地作家、编剧队伍,繁荣电影文学创作,成立组织供应剧本的编辑处。1958年改称总编辑室,下设组稿组、外稿组、创作组、《电影文学》编辑部等部门,人员最多时达55人。1960年代,长影总编辑室先后举办了3次业余作者讲习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编剧,如《庐山恋》的编剧毕必成、《济南战役》的编剧薛寿先、《武当》的编剧谢文礼、《大渡河》的编剧毛秉权、《飞来的仙鹤》的编剧刘子成等。1972年,长影重新成立总编辑室。2000年改称文学策划部。总编辑室统管全厂电影剧本的创作规划,审查、推荐自然来稿、编辑组稿及编剧创作的剧本,是长影与作家、编剧和业余作者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1950年代至今,总编辑室为长影提供了大约1000多部电影文学剧本,扶植了大批名片剧作,如《董存瑞》《上甘岭》《平原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刘三姐》《五朵金花》《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兵临城下》《创业》《吉鸿昌》《人到中年》《开国大典》《蒋筑英》《留村察看》《九香》等。
历任领导:武克仁、胡苏、纪叶、唐漠、黄野、叶华、韦连城、南吕、梁恩泽、吕文玉、王霆钧。
长影总编辑室人员名单
白帆 符生 尹广文 李晓峰 侯野平 惠屹 黄昧鲁 李方钧 顾笑言 田野 徐明 刘迟 荏荪 唐漠 张希至 崔久慧 胡苏 纪叶 林杉 刘朝荣 张天民 鹿玉英 赵梦挥 朱维阁 胡伯胤 李威仑 盛曼姝 黄 野 陈曼倩 汤汝雁 于庆林 牛有山 段红先 姚华 高艳茹 庞英 戴人坚 王小妮 赵葆华 张万晨 韦连城 曹汝仪 章薇 郑会立 柳明 许兰 石城 王兴东 王浙滨 王天明 李秋燕 徐远翔 叶华 刘西林 凌翠 苏芸 张笑天 孟宪英 于敏 房友良 赵俊梅 高鸿鹄 李家璋 唐兵 徐恩志 赵晓雅 钟研 许贻来 马志权 赵韫颖 高为人 张育慧 周新德 梁恩泽 贾力先 王占宝 刘伯军 王汉义 谢燕南 陈明华 吕文玉 肖尹宪 赵琪 常安 刘灵 郑荃 南吕 李荣霞 徐陆英 侯若萱 李超 宋鷁 杜丽鹃 王晓莲 姜淑云 王霆钧 曹积三 徐世彦 韩志君 金德顺 贺恒祥 李东东 肖南 王驰涛 尹江春 李玲修 王志愿 赵鸿雁 游伟
新中国电影剧作家的摇篮——小白楼
1960年2月,长影举办第1届剧本业余作者讲习班结业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剧本业余作者在摄影棚里合影
1970年代末,长影总编辑室编辑和作者方义华(右1)讨论剧本
1980年代,长影总编辑室编辑们在讨论剧本
1980年代,长影总编辑室外稿组的编辑们在审阅作者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