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伴随着海面上瞬时超过12级的狂风巨浪,电影《黄大年》剧组在渤海湾大港油田海上钻井平台完成了最后一场戏,顺利杀青,为两个多月的紧张前期拍摄画上圆满句号,并转入后期制作阶段。
曾执导《紫痕》《竞选村长》等影片的长影导演成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张秋歌,实力派演员史可、李卓霖、哈斯高娃、徐光宇、史天庚、邢沐子,摄影指导王长宁、美术指导张辉、录音指导张晓南、作曲杨一伦、照明设计南基哲、道具设计方小龙、化妆设计王代武等长影主创,以及近百名演职人员齐聚《黄大年》剧组,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台前幕后创作班底。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为了把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搬上银幕,长影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创作组,对黄大年的事迹进行反复学习研讨。主创远赴广西黄大年的家乡,对他的亲友、同事、发小进行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多次召开剧本讨论会,对剧本进行细致的修改完善。
该片自今年1月下旬在广西开机以来,在成科导演的带领下,摄制组历经70多个工作日,辗转5个省、区、市,克服种种困难,甚至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照常进行拍摄工作。为拍好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尽心竭力、一丝不苟。
在广西南宁,剧组拍摄了黄大年青年时代参加高考等戏份。经过后期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进一步了解,导演组认为已经拍摄的这部分戏份无法体现青年时期的黄大年立志报国的心路历程。经过一致商议,决定重新补拍。大队人马再次奔赴广西。这一来一去,时间、经费、人力都增加了大量成本。
长春和吉林大学作为黄大年求学和生前最后工作、生活的地方,在片中承担着绝对重量级的主体戏份。为了真实再现黄大年同志归国后的工作、生活,剧组特别聘请了黄大年生前的助手于平教授担任影片的顾问。于平教授与片中黄大年扮演者、著名演员张秋歌初次见面,就忍不住眼圈发红。仿佛又看到了她心目中的黄老师,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有时他们之间的交谈会持续4、5个小时,忘了喝水、忘了吃饭,仿佛时间倒流,又回到了和黄大年一起工作的场景。很多细节就这样被成科导演和张秋歌捕捉到并加入片中。在长春拍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于平教授与成科、张秋歌成了好朋友。他们不仅交流黄大年同志的事迹,同时也在因为备受黄大年同志高尚品格的感动,互相鼓励、互助前行。
对艺术的执着在主演张秋歌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前期读剧本的咬文嚼字,到进组试妆的反复调整,再到拍摄过程中随时与主创人员交流研究台词、场面、情绪,剧组其他人背后里都说张秋歌就是“艺术的疯子”。正是他的这种“疯”劲儿,仿佛让大家又看到了“科学疯子”黄大年的忘我拼搏、赤诚报国。进组以来,因为几乎每场都有黄大年的戏份,张秋歌老师根本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他自己也沉浸在角色里。每天满脑子想的就是黄大年为什么这么拼?他对国家、事业、同事、学生、家庭的情感都是怎样的一种表达?他说,我希望再回来看这部片子,我想看到的是黄大年,不是张秋歌。
这一次拍摄黄大年,全体主创人员形成了一个共识:以英雄为榜样、以创作主旋律精品为追求,要突破以往描写典型人物的文艺创作局限,追求真实,特别是人格真实、人性真实,真正展现出新时代科学家的风采。黄大年是我国的战略科学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科研工作上。前期的文学剧本,在这方面稍显薄弱。经过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的研讨,综合于平教授提供的各种细节。最终,全片增加了10多场戏,全部是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场景,科考船上的仪器测试、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茶思屋里的头脑风暴、无人机库的研发场面、海上钻井平台设备运行等等,无一不体现黄大年作为我国战略科学家的分量和卓越贡献。
在舒兰二合雪乡的白桦林,镜头记录了片中黄大年与妻子相濡以沫的身影。天津的“基辅号”航母和大港油田海上钻井平台,更是见证了影片中黄大年带领科学团队,为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奉献与付出。
导演成科在谈到影片创作时表示,学习英雄、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用电影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塑造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意,是创作团队在创作之初就认定的终极目标,影片的创作过程也是每个创作人员心灵净化的过程,英雄的作为感动了我们,使我们有勇气和能力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意,呼唤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追寻英雄的足迹,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紧紧结合在一起,做出无愧于生命、无愧于信仰的奉献!
该片杀青后,后期工作人员和特效团队将对影片进行精细打磨,预计在今年7月下旬完成制作,择期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