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译制片从《普通一兵》开始,揭开了新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华彩乐章。70年来,经过几代长影译制片人的艰辛努力,在中国的译制片史上高擎起了属于自己的旗帜。长影译制了苏联、俄罗斯、美国、印度、法国、日本、匈牙利、埃及、南斯拉夫、英国、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的影片,更是涌现出了如张玉昆、吴静、白景晟、向隽殊、孙敖、徐雁、陈汝斌、肖南、白玫、陈光廷等一大批优秀的配音演员,他们用富有特色的声音,刻画了难以计数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万千影迷的偶像。
张玉昆
张玉昆
张玉昆回忆首次为《普通一兵》配音的情景时说:“我是在一种毫无自信的心态下,开始接触异国的电影艺术。学着翻译当初对词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原片念着台词。可是怎么也对不准,大冬天儿的,急得汗流满面,越着急越对不上。这时同志们就不住地安慰我,让我别着急慢慢来。经过反复揣摩,总算找到了点窍门,原来总觉得中文台词不够长,熟练了,读得从容了 ,又发现台词比原片的多,于是就逐句地删减,经过无数次地磨炼,总算悟出点门道了。”
《普通一兵》
真是一步一个坎儿,“台词长度问题解决了,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台词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就像读书本儿。我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外行,刚刚迈进这个门里头,哪懂得什么表演啊!导演稍微严厉点儿,我就哭,特别委屈,我本来就不是这块料嘛!经过导演耐心而又反复地启发和同志们的帮助,我又往前进了一步。”
《风从东方来》
他塑造过大量脍炙人口的领袖人物和古代君主、帝王形象,如《列宁的故事》《风从东方来》中的列宁;《保卫察里津》《第三次打击》中的斯大林;《三百年前》中的波洛丹·赫米里尼茨基;《苏捷斯卡战役》中的铁托元帅;后期在《勇敢的米哈依》中塑造的米哈依,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银幕形象。
不过他对自己给领袖人物配音不是很满意:“老实说,像我这样一个极普通的人物,而且在艺术创作上又是个门外汉,对领袖角色的理解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既然领导上信任我给了我这个任务,我就得付出百倍努力去很好地完成它。在配一般人物时,我可以运用自己的自然声调,而配伟人时,如列宁、斯大林,则不免要在声音上化化妆。即语气放低一些,发音位置靠后一些,语言速度稳重一些,在感情上尽量靠近人物和情节的需要,尽量达到不偏不倚。”
《夏伯阳》
他为影片《夏伯阳》中的主角夏伯阳配音时,尽量的还原了影片中那个性格刚毅,指挥作战机智果敢,在指导员的帮助下不断进步的前苏联人民英雄人物。为了贴近这样一个角色特点,他特意把声音进行了修饰,有时候听起来甚至有些尖脆。他的配音完美展现了一个人民英雄的形象,给观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万英镑》
在《百万英镑》中,他为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配音。不过,他自己对最后完成的作品却不太满意:“我没能掌握好对他的配音。导演兰馥心对我的表演很不满意,经过多次排练也没能达到要求,说我的声音不够帅气太老实。最后看完成片时,我自己也不满意。”
《静静的顿河》
他在《静静的顿河》中为主人公葛利高里配音。他根据剧中人物摇摆不定、放荡不羁、出言随意的这些特点运用了本色声调配音,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声音的运用上没怎么化妆,听起来比较自然一些。”
徐雁
徐雁
著名配音演员徐雁曾为《保尔·柯察金》《上尉的女儿》《无名英雄》《被开垦的处女地》《侦察英雄》《夜袭机场》《黎明前到达》等影片配过音。他认为:“配音的灵魂就是美!所谓美就是‘配音’你要有内容,哪怕它是丑的,你把它配的吻合原片人物,非常真实,那就是美。配音就是还原,还原生活的真实,还原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保尔·柯察金》
《上尉的女儿》
他说过:“一个出色的配音演员需要很多条件,但最应具备的就是如何做人。所有搞艺术的,都应该如此,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从事好你的工作,这就是艺德,配音也是如此。人们常说当年‘永恒的声音’影响了一代人,为何现在却鲜有经典之作诞生,我认为这是个态度问题,工作就必须认真。”
李景超
李景超
李景超是新中国第一代配音演员,50年代初在苏联影片《俄罗斯问题》《阴谋》《政府委员》《蔚蓝色的道路》等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1954年起任长影译制片导演,译制了《难忘的1919》《复活》《静静的顿河》《三海旅行记》《我们要活下去》《橄榄树下无和平》《谢辽莎》《缩影》等数十部外国影片。
《复活》
据李景超的孩子李东东回忆:1986年肖南导演写了一本《一个配音演员的日记》,当时送给母亲一本。我看到他在扉页上写到:“景超同志:我永远记忆着我们那一天连续录音30多个小时的情景,人们都睡在地毯上——好像我们这里是另一个‘斯莫尔尼’。”这段话再现了母亲他们那一代人在录音棚里忘我工作的情景,让我感动了很久。他们当年译制的多是苏联的革命英雄主义影片,他们在电影里塑造的是革命英雄,在影片外,他们也用革命英雄做榜样,用英雄的精神来工作。
《政府委员》
李真
李真
李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在长影众多配音演员中,李真以善于根据角色的需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装饰和变化,即所谓“声音化妆”著称。
《一个国王在纽约》
李真在为《一个国王在纽约》中的国王夫人配音时,她根据人物特点,用如同其华丽外衣的声音强化其深沉稳重和具有风度、教养的形象;在为《咖啡馆》中的女大学生配音时,则根据其遭逢不幸的身世,让自己的声音随人物际遇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凸显其命运的悲惨;在为《女奴》中早逝的教母配音时,则用舒缓和善的声音突出其仁慈宽厚、端庄圣洁。总之,李真通过声音化妆术令自己的声音千变万化,以适应各种不同身份、性格角色的需要。
《咖啡馆》
李真以自己巧妙的声音化妆,为千姿百态的银幕角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位多次采访过她的记者曾经这样写道,“李真用声音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她的声音让人捉摸不定,好像是个绝顶狡猾的魔术师。”
“她擅于化妆,然而是不用脂粉的声音化妆。她常用这种化妆悄悄地隐没自己。她喜好‘魔术’,尝试用不同的手法变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爱她的影迷们从那变幻无常的声音中判断不出她到底是多大年纪、性情如何的人。很多人凭着自己的想象给这位难以捉摸的人写信:大娘、大婶、阿姨、姐姐……称呼她什么的都有。”而李真自己则说,“我真高兴,因为我把他们都‘懵’住了!”
郑万玉
郑万玉
长影著名配音演员郑万玉曾为500多部译制片和巴西连续剧《女奴》等电视剧配音,在法国影片《传奇英雄》中为影星钱拉菲利普配音,《密码》的乌里亚、《无名英雄》的林心植、《多瑙河之波》的托玛、《摩羯星一号》的约翰沃克、《两个孤女》的皮埃尔、《阿西门的街》的小努、《罗马假日》的出租司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女奴》
《多瑙河之波》
《罗马假日》
郑万玉认为:好的译制片作品主要取决于原片。一部优秀的电影,配音质量即使不那么十全十美,也会感动观众,他们会同声说“好”。如果是一部乏味的外国电影,配音再好,也不会叫观众动心,都会说,这是什么破片子。其次是要有健全的配音演员队伍。导演少了选择空间,角色显得单调了。一人兼多个角色,就容易使观众听不出“个儿”来。当然一部译制片的质量如何,不只看演员的配音配得如何,还要看翻译是否译出忠实原作而又生动的、具有人物个性的动作性语言来;也要看译制片导演能否把配音演员的不同音色组成一曲和谐的、娓娓动听的交响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