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腰鼓敲响电影的记忆

首页 > 长影动态> 媒体关注> 介绍

来源:新文化报 品长春 作者桥桥

一场腰鼓敲响电影的记忆

10月11日,清晨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寒意,皮衣似已无法抵挡渐浓的秋意,而长影旧址博物馆正门的毛主席雕像那边却传来阵阵鼓声,不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远处望去,是一群身穿红衣的女子在打腰鼓,欢快的鼓点穿透秋日轻薄的晨光,让平静的心湖随之雀跃了起来。怀着好奇,我随着鼓声和人影寻去,走近才发现是一群年近半百的叔叔和阿姨在打腰鼓,虽说是半百,但我却不敢确认这些人的年纪,因为他们脸上的笑容太过耀眼,打着腰鼓的姿势太过轻盈,每一次跳跃和扭转,都不似他们该有的年纪,举手投足间满是欢快和满足,竟让围观的我不禁跟着笑了起来。

出于职业的本能,趁着表演的间歇,我与腰鼓队的阿姨们攀谈了起来。原来,他们竟是长影子弟腰鼓队,成员都是长影子弟,闲来无事组织了这个腰鼓队,虽说腰鼓队组成才一个来月,但却有53年的历史了。这个说法让同是长影子弟的我更加感兴趣,尤其在得知他们的父辈跟我的父亲一起共事过,亲近感油然而生,听他们说着父辈的故事,我突然感觉离早逝的父亲近了些,更近了些,竟依稀生出些许不舍,不知不觉中,便随着腰鼓队消磨了半日时光。

长影子弟腰鼓队全家福

说起腰鼓队的由来,得从上个月长影子弟校的一次同学聚会说起,当然必须提及的还有一个人——今年85岁的石嘉玲老师。嘉玲是长影子弟校的老师,也是这次同学聚会的灵魂人物。石老师当年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长影子弟校的第一只腰鼓队就是她组建的。而同学会的组织者李明女士也曾是石老师腰鼓队的一员,为此她特意去租了20个腰鼓,想在同学会上添个节目。谁也没想到,这些50多年没有碰过腰鼓的人,一背起鼓,没有任何预演和排练,却齐声声地敲响了同样的节奏,咚巴拉咚,咚巴拉咚……轻快的鼓点一下子将这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带回到早已远去的青葱岁月,带回到属于他们的年少时光,一时间所有人都感慨万千,十几分钟的腰鼓敲罢,各人都汗流浃背,望着大家不再年轻的脸庞,不知是谁提议,恢复腰鼓队吧!只是一句话,却得到了大家齐齐的响应,于是,长影子弟腰鼓队在沉寂多年后,就这样再度成立了。石嘉玲老师当仁不让地成了编导,而李明则承担起了具体工作。

石嘉玲老师85岁高龄饰演18岁少女,惟妙惟肖

别看石嘉玲老师已经85岁高龄,身体却很硬朗,眼不花耳不聋,甚至还保持着六十年前身段和身姿,让人不禁怀疑她的年纪。对此石老师说:“我从不想自己的年纪,只要还能蹦,还能跳,还能跟我的这群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不觉得自己老了。”直到今天,石老师仍在担任腰鼓队的编舞,腰鼓是石老师当年抗美援朝时在朝鲜学的,回国后她被分配到长影子弟校工作,从此带着孩子们,她把舞蹈融入了腰鼓,让腰鼓更有看点。“我还能帮孩子们编舞,很满足,非常满足!”说起这事,石老师骄傲地补充地说:“长春有很多腰鼓队,可我敢说,我们长影子弟腰鼓队是最棒的!”

85岁的石嘉玲老师打腰鼓,动作轻盈,不输年轻人

现如今,长影子弟腰鼓队有队员30多人,同德社区为他们提供了练习室,每周一次练习,成了这些老人们生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队长李明虽然已经60岁,看起来不过40出头,在石老师面前更像个孩子。她说:“打腰鼓,既锻炼了身体,好朋友们又可以聚聚,让我们的退休生活很充实也很幸福!”

将舞蹈融于腰鼓中,每个动作都美到极致

腰鼓队在长影旧址博物馆正门表演完毕,便受邀进入博物馆参观,组织本次活动的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听说长影子弟成立了腰鼓队,我们就发出了邀请,让长影子弟回家,看看他们父辈们工作过的地方,相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是的,作为长影子弟,每次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触,尤其跟这么多的大院子弟一起,每一次展点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个是我父亲,那位是我邻居,真有种回家的感觉。

每一个队员脸上都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告别这一群可爱的老人,已经是正午了,路上没有几个行人,阳光懒洋洋地铺洒在长影通往正门的宽敞大道上。这里曾经的柏油马路已被青石板取代,每隔几块青石板,便有一块年代感极强的铜质路砖,上面刻着跟电影有关的文字,我却无心细读,只是踏上去,再越过。正门边那栋灰砖的收发室早已变了模样,也不再有人看守着这宽敞的大门。可我却想起当年自己独自来厂里找父亲时,面对更夫的忐忑和紧张,不禁失笑。

如今,我已是人到中年,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塔吊和高耸入云的大厦,身处在长影大院静谧的时空里,一时间回忆逆流成河。从长影正门到身后的博物馆,一时间与外界隔绝,任时光流逝,这里依旧是属于电影的世界,印刻着我们父辈的努力和辉煌,而这段历史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长影子弟的。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变迁,而我们仍就像53年前,第一声腰鼓敲响,不管曾经离得多远,无论时间过了多长,长影永远都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角落,保持着对它的敬仰和爱,从未改变!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