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修复版《开国大典》看片会”在吉林新闻上播出
11日上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的经典影片《开国大典》4K修复版点映活动在长影电影院举行。该片导演李前宽、肖桂云专程来到现场,与长春的新老影迷共同分享了影片拍摄的幕后故事。此次4K修复版《开国大典》,从色彩、声音等各方面获得了该片导演李前宽、肖桂云一致称赞。该片将于18日在全国公映,重回大银幕。电影《开国大典》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是长影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献礼之作。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庆辉,三维六度董事长张春杨,三维六度总经理周苏岳出席了本次看片会。本次看片会由长影集团副总经理鲍盛华主持。
《开国大典》看片会现场
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是长影著名导演、著名电影艺术家。二人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长影工作,1981年开始联合执导影片,代表作包括《开国大典》《佩剑将军》《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甜女》《黄河之滨》《田野又是青纱帐》等多部记录时代的优秀影片,曾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五次荣获“华表奖”优秀影片奖,三次获大众电影百花奖,四次获“五个一工程”奖等。他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作品大多反映特殊时间节点的百态众生,真实记录和艺术地再现了共和国成长画卷中的关键历史时刻。
电影《开国大典》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是长影向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之作。影片用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从1949年1月 28日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蒋介石、宋庆龄等138位历史人物的风貌。
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开国大典》实现创新和突破,将历史纪录片与拍摄的镜头,透过色彩转换、镜头运用、演员表演、场景转换,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真”与“假”镜头的相互碰撞,以纪实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段,达到一种奇特的既真实又有诗意的审美效应,曾被很多人所称道。
李前宽导演与现场观众互动
看片会上,李前宽、肖桂云夫妇难掩激动之情。“修复团队将24万帧的画面一帧一帧地修复,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是我们老一辈儿电影人之幸!”李前宽说。
时隔三十年,当年拍摄的拷贝已经无法保证良好的放映效果,对影片进行4K高清重制,成为了将这一历史巨制重新送回大银幕的最好办法。4K修复版《开国大典》总共修复了1082个镜头,包括大量战争特效镜头。修复后的影片达到了无脏点、无划痕、无抖动、无闪烁的“四无”效果。据电影修复技术主要负责人周苏岳介绍,修复过程中修复难度特别大,由40人组成的修复团队奋战60天,才将这部经典影片修复完成。
4K修复版《开国大典》剧照
影片修复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周苏岳表示,影片4K修复,最难修的是夜戏、雨戏、烟雾戏、特效戏和高亮戏,有时候修复一个镜头要用3天。另外,修复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影片有6%的资料片,不仅镜头不稳定,很多胶片还存在大量划痕。“这些资料片更老,是1948年、1949年拍的。这些片子是当年剪进来的,用光学方式又重新复制的,因此它原有的脏点、油污、划痕、变型已经固化在胶片上面了,修复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师可能一天只能修一秒,只能修24格。我们正片工作量的90%靠AI技术来解决,但是人工部分花了90%的时间。”周苏岳说。
与此同时,《开国大典》4K修复版还对声音的表现进行了提升,将当年影院因为播放设备水平较低,无法听到立体声的遗憾一并弥补。周苏岳介绍:“这部电影原来是单声道立体声的,我们把它完完全全地分离出来,用5.1环绕声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大家在观影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声像的改变,因此在一个4K的画面里,在一个5.1环绕声里,观众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想这些大概都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初心,把这样一部经典重新用高科技插上翅膀,带给大家,所以我们叫它经典重生。”
4K修复版《开国大典》剧照
活动接近尾声,全场观众们即兴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在歌声中,整场看片会达到了高潮。看片会结束后,观众都对修复后的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纷纷表示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特别真实,仿佛历史画面再现一般,身临其境于当时情景之中令人难忘和感动!
看片会现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