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全民拉歌表白“我的祖国”

首页 > 长影动态> 长影轶事> 介绍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成为几代中国人

心灵深处的情感记忆。

60多年前,长影电影《上甘岭》

插曲《我的祖国》,

在歌唱家郭兰英的深情演唱中

传遍大江南北。

新春将至,

带着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亿万中华儿女自发启动

“我的祖国”网络拉歌接力活动。

青年文艺工作者,

全国各地高校师生,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扶贫一线干部群众,

奋战在祖国各地

救援一线的消防指战员,

……

在网络上互相@

接力传唱《我的祖国》。

时间在变,

爱国情不变,

当音乐响起,

唤起了共同的精神情感——

爱国!

家与国,

总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的眷恋。

用歌声为新年送上祝福:

愿你我万事顺意,

愿祖国繁荣昌盛!

《我的祖国》

尽管没有战争影片中那种炮火连天的场面,《上甘岭》中的许多动人情节,依然成为人们难忘的记忆:严重缺水的坑道里,一个苹果在伤员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战斗间隙,伴着欢笑,战士们抓起了松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指导员请卫生员王兰为他唱起了《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至今仍传唱不息。

 

影片《上甘岭》取材于1952年真实的上甘岭战役,在敌人的残酷进攻面前,驻守上甘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疯狂进攻。毛主席在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上甘岭》剧照)

 

《上甘岭》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班子搭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当年战役的残酷仍历历在目: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米见高的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在随后的两年里,沙蒙等人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更达到数十万字。

 

编剧林杉决定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在经过了度日如年的24天后,最终为大部队反攻争取了时间。

 (《上甘岭》剧照)

 

剧本完成后,林杉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却始终无法找到突破口,直到某天他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报道,才找到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会唱起陕北民歌《南泥湾》《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为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与活力。在《上甘岭》剧本的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

(《上甘岭》剧照)

 

《上甘岭》拍完后,沙蒙与林杉、曹辛等几位同事熬了几个晚上,写了一首名为《我的祖国》的歌词: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然后,沙蒙找到延安时期的老战友、歌剧《白毛女》作曲家刘炽,请他为这首歌词谱个曲子。刘炽看过后却连连摇头,说歌词没有韵律,很难流行开来,于是推荐乔羽来为这首歌重新填词。

 

1956年,乔羽29岁,正在为写电影剧本《红孩子》在江西体验生活,结果却接到了沙蒙接二连三的电报。到达长影之后,乔羽先住进了小白楼,在那里苦苦思索该写一首什么样的歌。当时《上甘岭》只缺少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停工一天则要花上4000块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笔巨款。

 

最后“憋”得实在没辙了,乔羽就写了一首和《上甘岭》八竿子打不着的歌,写的是自己去江西路过长江时的第一眼印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为了亲切还用了第一人称,“我家就在岸上住”。歌词完成后,沙蒙对着稿纸足足看了半个小时,然后说了句:“就它了”。

(《上甘岭》剧照)

 

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来找乔羽,问他可不可以把“一条大河波浪宽”改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原来的句子有点小气。乔羽说,用“万里长江”“长江万里”也可以,但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感,失去了亲切感。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家乡和心中的大河,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一条大河”的说法更加形象。沙蒙就这样被说服了。

 

为了分析把握这首歌的旋律,刘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个星期,最后终于捕捉到了根据《小放牛》改写的《卢沟问答》中的头两句旋律,略为改动后作为引子,创作灵感便接踵而至。

 

这首歌由谁来唱,沙蒙导演脑子里曾考虑过十几位候选人。为了慎重起见,剧组把这些候选人全部请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符合沙蒙的要求。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乔羽发话了:“你们把郭兰英请来没有?”大家说没有。乔羽感慨一番:“这么好的演员,怎么不请她呢?这样吧,我帮你们去请。”乔羽找来郭兰英,她只唱了一遍,就赢得沙蒙导演的赞许。

 

《我的祖国》录音工作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棚进行的。录音后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率先播放了这首歌。这时电影《上甘岭》还没有公开放映,《我的祖国》却先于电影红遍全国,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