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电影中的榜样力量 | 第三集:为了冰雪梦

首页 > 长影动态> 媒体关注> 介绍

来源:新华社

他们

在战火中冲锋陷阵

无惧无畏

他们

在孤独中埋头苦干

默默奉献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

建党百年之际

新华FM带您去听系列报道

电影中的榜样力量

第三集 为了冰雪梦

电影《冰上姐妹》剧照

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冰场,两名女运动员正竞技速滑比赛,人们观赛热情高涨,人山人海。

这是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冰上姐妹》的情节,真实再现了新中国冬季体育运动发展最初的样子。

1953年2月15日晨9时,全国首届冰上运动大会在哈尔滨开幕。这是滑冰场的全景。岳国芳摄

1953年,第一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举办。同电影中一样,许多参赛运动员来自工厂、学校、铁路、兵团,白天劳动,晚上练冰。没有冰鞋,就用一块木板、一条铁皮绑在鞋上滑。

电影《冰上姐妹》风靡一时

在当时的年代,冰场也是稀缺品。

前往日本参加1963年世界男、女速滑锦标赛的中国男女速度滑冰队一行13人,在团长万思元率领下于2月14日到达东京。图为在机场受到欢迎的情形。新华社发

即便这样,依然没能阻止中国冰雪健儿拼搏向前。1963年,日本举行世界速滑锦标赛,中国派出代表团,却处处受到刁难。

参加1963年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的中国选手。刘恩泰摄

大赛前夜的动员会上,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万思元,给大家讲新中国浴火诞生的艰难。运动员听得泪流满面、血脉喷张,“豁出命来,在冰上拼死了也要争取好成绩!”

1963年2月24日,21岁的中国运动员罗致焕(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男子1500米比赛中,以2分9秒2的优异成绩赢得了这个项目的世界冠军。新华社发

当罗致焕打破世界纪录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手持五星红旗的华侨全体沸腾,热泪长流……

在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中,新中国的冰雪运动从弱到强,不断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2002年2月16日,在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扬(左)夺得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新华社记者 王岩 摄

2006年2月23日,韩晓鹏在都灵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夺金。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雪上项目金牌。 新华社记者 徐家军 摄

2010年2月,在温哥华冬奥会上,王濛成为第一位在单届冬奥会上夺得3枚金牌的中国选手。新华社记者 罗更前 摄

2015年7月31日下午,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投票决定,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交给北京。

2015年7月31日,在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新华社发

冬奥的脚步越来越近,冰雪运动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在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滑雪场,几名小朋友在滑雪教练的指引下乘坐“魔毯”(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人们可以在室外雪场享受速度与激情,也能在室内雪场玩得不亦乐乎。结了冰的湖面上,老年冰球队激烈角逐;室内滑冰馆,孩子们在苦练基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