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影动态/ 媒体关注/ 正文

探秘长影|人民电影 从“长”记忆

来源:央视总台吉林总站 2025-08-23 10:00

120年前,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80年前,“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当灯光暗下,故事开始旅行,梦遇开始显影。80年翩跹光影里,董存瑞托起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刘三姐一曲山歌悠扬传唱;《创业》中石油工人一声吼,干事创业轰轰烈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探秘长影”系列报道,穿越80年翩然光影,看银幕上的人民故事,听记忆中的时代声音,从“长”记忆,向新出发。

image.png

漫步在长影旧址博物馆,不时有游客停在一尊铜像前拍照留念。在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中,铜像上的三个人物常常伴随着铿锵的音乐出场,图像闪烁,电影即拉开大幕。这尊铜像便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标。三个人物分别代表着“工”“农”“兵”,寓意“艺术为人民服务”。

从1947年春开始,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出现了大规模工农兵电影的创作生产。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长故事片《桥》公映,影片“塑造了解放后以主人公面貌出现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崭新形象”,正式揭开了新中国工农兵电影的历史帷幕。

image.png

同年上映的故事片《光芒万丈》片头首次出现了“工农兵”雕塑形象。该雕塑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创作完成,原型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于洋、齐兴家、安琪。工农兵形象标识从此沿用至今。电影事业发展进程中,长春电影制片厂派出大批技术、艺术工作人员支援各兄弟厂的建设和发展,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国营电影厂也纷纷采用了“工农兵”形象作为自身的标识。

【“七个第一”荣光满载】

image.png

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了人民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开创了人民电影多片种的“七个第一”。桂冠累累、殊荣满载,人民电影从此发轫、进步、繁荣。

【走向人民电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东北大肆武力侵占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人民思想的荼毒,并在1937年8月21日建立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满映”是日本在中国建立的最大的文化统治机构,直属“伪满洲国国务院”,实际由关东军控制,在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映”存在期间,共拍摄故事片108部、纪录片和科教片189部,影片意在宣传侵略政策、奴化中国人民,在当时被称为“国策电影”。

image.png

▲ 长影旧址博物馆复原东北电影制片厂剪辑室,配光台为“满映”时期原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在其办公室服氰化钾自杀,“满映”解体。为了把“满映”这一重要的文化设施掌握在人民手中,1945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长春市委派地下党员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并于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东北电影公司北迁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并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直至1955年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image.png

【新中国电影事业上的开拓者】

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上的开拓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分批支援建设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等数个兄弟电影厂,还先后举办了四期干部训练班,共培养各项专业人员650余人,培养了大批新人,为电影厂生产繁荣以及后来支援全国电影事业做了最好的人才储备。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长影向全国各兄弟厂及电影机构输出了2000多人,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image.png

▲ 长影旧址博物馆复原老电影院入口

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白毛女》《上甘岭》《五朵金花》《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开国大典》《辛亥革命》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影片均从这里走出,这一大批影片讴歌党、讴歌祖国和人民、讴歌英雄,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对几代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80年光华流转,光影从历史深处中照来,映照过战火硝烟,温暖过几代人的银幕记忆。在艰难曲折中发轫、进步、繁荣的人民电影从“长”记忆,正在建设电影强国的征程上书写人民电影的崭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