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80年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当灯光暗下,故事开始旅行,梦遇开始显影。80年翩跹光影里,董存瑞托起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刘三姐一曲山歌悠扬传唱;《创业》中石油工人一声吼,干事创业轰轰烈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推出“探秘长影”系列报道,穿越80年翩然光影,看银幕上的人民故事,听记忆中的时代声音,立足长影,看青春常在的中国电影。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译自苏联影片《普通一兵》,于1949年正式上映。《普通一兵》在国内的上映,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出现,而长春电影制片厂正是我国最早的专业译制片生产基地。
由于当时的配音演员大多出身东北,原片中的人物说话时都带有浓浓的东北口音。一句“要说我这辈子,可真是够零碎的”生动地将原意用中国观众熟悉的话语方式传达出来,自然朴实、毫不做作,既令观众倍感亲切,还意外地符合影片中苏联红军的工农身份。
▲ 长影旧址博物馆还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录音室
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译制片是一种非常熟悉的影片类型。由于外语普及程度的提高,一些年轻人甚至更喜欢看原版片。然而在当时,电影院里放映的苏联原版片打的字幕太少,观众看不大明白。为了使观众能够看懂外国影片,长影开始译制苏联影片,并组建了译制片机构——翻版组,开始了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初创历程。
译制片要怎么做?怎么能让外国人自然地“说”中国话?《普通一兵》最初翻译完成的脚本没有考虑到录音的要求,台词与口型完全不吻合,于是导演袁乃晨与译员采取新的方法重新翻译:译员先把俄文原意翻译过来,并数出俄语音节,把当中对不上的音节,用虚字填上。由译员读俄文原词,导演读译文台词,根据所差的时间,再增减虚字。这就是长影首创的翻译影片“对口型”方法,成为此后译制片工作者共同遵循的配音原则。
《普通一兵》中有一句台词是“乌拉”,在俄语中是“万岁”的意思。如果根据直译词语配音,口型对不上,也不符合中国军人冲锋时呼喊的习惯。《普通一兵》最终将“乌拉”翻译成“冲啊”,口型相似、情感氛围也与原片一致。长影所译制的外国电影往往采用自然朴实、贴近生活的配音方式,一些长影出品的译制片有鲜明的东北方言特色,也成为那个年代译制片的一种独特烙印。
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大获成功后,长影决定由袁乃晨牵头成立译制片组,先后在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等地招募人才,半年就招募了100多人,分为4个摄制组同时进行译制片工作。接着,《列宁在十月》《复活》《静静的顿河》等颇富声名的外国影片,陆续译制出来。第二年,长影译制片产量就达到31部,在国内电影市场上,一时间译制片独领风骚。
▲ 长影旧址博物馆展陈“译制片地图”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有一张特殊的世界地图,地图由胶片盒组合而成。红色所在的区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曾译制电影覆盖的国家和地区,黄色所在的区域是吉林省长春市的位置。从1949年的《普通一兵》到现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一共译制了50个国家、40多个语种、风格各异的影片2112部。
观众耳熟能详的《罗马假日》《摩登时代》《卖花姑娘》《蝴蝶梦》《百万英镑》等经典译制片均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近年来,《马达加斯加》《驯龙高手》《蓝精灵》《英伦对决》等片也均由长影译制。八十载光华流转,从长影看中国电影,风华正茂、青春常在。新中国译制片先驱给我国的译制片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东北印记”,也正在建设电影强国的征程上继续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