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影动态/ 产业动态/ 长影期刊出版公司/ 正文

《电影文学》(2025年第2期)影游融合视域下的跨媒介叙事研究——论《黑神话: 悟空》

2025-01-31 10:00

[摘要]基于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理论,《黑神话:悟空》通过技术赋能、视觉呈现以及对经典IP形象的重塑,满足受众对互动性和沉浸感的需求。影像叙事结构的复杂建构与多元化拓展,文化要素的丰富延伸和“现代转化”,使得“西游”或“孙悟空”IP突破了原有边界,在影游融合新空间有了创新性发展。游戏还通过对文化素材的再创造,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思路,促进电影、游戏、文旅等多元产业在文化价值链条上的深度衔接与协同增效,凸显了文化创新价值。[关键词]影游融合;跨媒介叙事;《黑神话:悟空》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电影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4AC008)阶段性成果。

法国学者雅克·埃诺(Jacques Enoch)曾在《电子游戏》一书中认为“电子游戏一直是电影的未来”[1]。电影产业与游戏产业之间的跨媒介联动与开发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游戏改编电影以及以电影IP开发游戏的市场前景不容小觑。游戏的互动方式与电影的叙事方式在节奏把控、情感烘托及角色塑造等多方面呈现出了高度的契合性与互补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介入,二者构建出了极具相似性、互通性的影像表意空间,共同推进了跨媒介叙事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在电影向游戏的改编维度,从《古墓丽影》到《生化危机》的系列化生产,再到《头号玩家》融入元宇宙世界观并以游戏为主体的电影;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向电影的融合过渡也早已司空见惯,从游戏《黑客帝国》衍生出其系列电影发展的大IP,到漫威、DC等以“游戏+漫画”为模式的电影宇宙线的开发,“影游融合”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发展的取向与趋势。《黑神话:悟空》通过精心打磨的视觉追求和音效设计,力图为玩家营造一个富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游戏世界。在跨媒介叙事中,游戏的沉浸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的协同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作为一款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其核心功能即互动性特征使玩家可以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行动路线、战斗方式和角色发展方向,并且可与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互动平台相结合,情节发展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的接力传递来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在沉浸感与互动性的双重赋能下,《黑神话:悟空》既具有丰富的剧情体验,还结合了动作、冒险、解谜等多种游戏机制,玩家需要运用各种技能和策略来战胜敌人、解开谜题,这种多样化的体验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与深度。同时采用全景光线追踪、Nanite虚拟化微多边形几何体系统等技术,使得游戏场景富有细节且相当真实,这种视觉效果为玩家提供了接近电影院级别的视觉享受。

一、“影游融合”:《黑神话:悟空》跨媒介叙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黑神话:悟空》应该置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影游融合的新美学定位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理解和阐释。毫无疑问的是,该游戏最为引人瞩目的,恰恰是丰富的文学性要素、电影化的情节,而不是简单的通关打怪设置,此外游戏大量效果极为震撼,具有电影质感的画面和音乐、声响效果也是打动玩家的重要‘吸引力’元素。《黑神话:悟空》是典型的电影化的游戏,是影游融合新美学、新思维和新产业的新高度。”[2]电影与游戏因影像视听语言的共同性形成跨媒介叙事,所以有必要讨论《黑神话:悟空》跨媒介叙事的问题。

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 用以描述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多元媒介协同叙事的现象。在跨媒介叙事中,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媒介内容可以相互借鉴和嵌套。因此,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独特性,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与不同受众的需求,可以对内容进行融合。“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相互独立且高度关联的故事主线,使故事更加完整和充实,角色更加丰满和立体。”[3]

作为影游融合业态的《黑神话:悟空》,正是游戏与电影之间成功实验的跨媒介叙事。在电影工业与游戏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跨媒介叙事理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该理论为剖析电影与游戏在融合过程中的叙事逻辑、故事架构以及受众体验等方面提供了关键视角。近年来,电影和游戏作为影像“同源”的两种媒介,不断碰撞,互相吸收与融合,互为IP。一方面,“‘影游融合’以其巨大的艺术与产业发展潜力而成为当下电影生产的新样态,也成为‘电影工业美学’必须容纳的有机部分”[4]。另一方面,跨媒介内容生产依不同媒介特性与受众需求,融合元素铺展关联故事线,使叙事多元、角色鲜活,精准触达多元受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并催生出跨媒介产业生态,带动影视改编、游戏周边等协同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力。

其一,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通过叙事空间的扩展,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赋予作品更立体的表现。电影与游戏在叙事空间上的区隔逐渐模糊,观众不再局限于银幕前的被动观看,而是通过操控的方式进入虚拟世界以体感体验故事情节。其二,游戏的互动特性在影游融合中赋予了用户“选择”的权利,用户不仅是故事的观众,更是故事的推动者和决定者,观众可以选择剧情发展,让电影在情节交互中呈现多线叙事,进一步增强情感共鸣和角色代入感。其三,电影通常通过有限时长展现角色,而在影游融合的叙事模式中,游戏提供了角色多维发展的可能性。电影角色在游戏中得以拓展,通过玩家的视角,角色的内心世界、背景故事、成长历程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形成与电影内容相呼应的多维人物形象。不仅让角色更饱满,也增加了观众和角色间的情感链接。其四,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有效扩大IP影响力,延续IP的价值。例如,漫威电影宇宙不仅通过电影构建起宏大的叙事空间,还通过游戏、周边、动画等多种媒介不断地扩展故事,强化品牌效应。这种全方位的IP拓展策略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还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使得用户在多重媒介中形成对同一故事的持续关注和投入。影游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介叙事代表了当代数字媒介对创新叙事模式的探索,通过电影与游戏这两大媒介的跨界融合,创作者可以在叙事逻辑、角色塑造、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不仅开拓了文本叙事的可能性,还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消费结构,使消费者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单一的电影或游戏消费,而是追求两者融合所带来的复合体验,由此塑造了全新的文化消费方式。

二、边界延伸 : 叙事结构及要素的多元拓展

《黑神话:悟空》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为蓝本,游戏设定以《西游记》小说中的世界观为基石来架构叙事文本,将故事线置于西天取经之后。一方面深入挖掘原著内涵,传承经典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巧妙结合《西游记》影视化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画面,为游戏影像设计提供视觉参考,使其既符合玩家对传统视觉形象的认知,又展现出独特的游戏视觉风格。

经典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改编为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促使作品的受众转变为以操作互动为体验途径的游戏玩家,“关键在于用户身份的转变”[5],在跨媒介改编与转化过程中,创作者首先面对的挑战就是对文本结构的选择。传统影视剧中往往采用单线叙事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往往以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故事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展开,时间线索单一且连贯。单线叙事注重故事性和完整性,情节紧凑,易于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创作者通常会运用各种叙事技巧,如设置悬念、设计情节、铺设伏笔等,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深度。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把握故事的主线和脉络,深入体会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相比之下,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叙事结构上则展现出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特点,不仅沿用了《西游记》这一经典IP的世界观,还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构与重塑,为玩家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西游世界”。

一方面,《黑神话:悟空》打破单一媒介叙事局限,在叙事结构上广泛吸收借鉴多种媒介叙事的独特优势,深度融合文学媒介的思想深度、影视媒介的节奏掌控,同时融入游戏特有的互动性元素,构建起一种多元且独特的叙事模式。游戏巧妙借助非线性叙事手法,将孙悟空在“后悟空时代”的种种遭遇编制出一幅枝蔓缠绕的复杂叙事图景,图景中每一条叙事线都有不同的boss关卡,而后又映射出不同的叙事结局。玩家以“天命人”为身份设定,在途中不仅要面对各种妖魔鬼怪,还要在继承大圣衣钵与自我觉醒之间做出抉择,结局的多重性实则反映出玩家对作品文本具有一定的主导权。随着游戏推进,玩家作为“天命人”,在取经之路上集齐佛教中由精神现象构成的“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集齐后才能炼制五蕴丹增强玩家的各项属性,最终战胜八十一难,成为直面天命、掌控自己命运的“天命人”。也就是说,玩家并非生来就是“大圣”,在游戏中始终依靠自己且扮演自己。这样复杂且多维的叙事结构让玩家在每次抉择中都能感受到情节走向的不确定性。例如,在观音禅寺部分,玩家面对黑熊精复活的一众妖怪,可以选择拿辟火罩直接挑战黑熊精,或是继续探寻获取更多线索,不同选择将带来不同的情节叙事与体验,从而迎合猎奇感,增强了玩家的代入与沉浸体验。

另一方面,新旧叙事元素的融入,为游戏叙事开拓新天地。旧元素传承经典文化底蕴,《西游记》丰富的神话故事体系,为游戏的故事叙事筑牢了根基,使游戏充满了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与文化气息;新元素则注入了创新动能,在精准提炼文化精髓的同时,使玩家驱动叙事导向,形成了深度交互机制,让玩家沉浸于新奇体验又兼具文化内涵的游戏世界。《黑神话:悟空》在文学名著与影视剧作品的基础上对原有叙事元素进行了精心挑选和改编,保留了观众所熟悉且喜爱的部分,让作品率先具有可看性,加深原有观众对游戏的进一步理解,将旧叙事元素与符合游戏设定的新叙事元素进行良好的融合,为原有观众带来新奇体验,建立游戏的可玩性与娱乐性。其一,人物对白设计精妙绝伦。八戒、虎先锋等关键角色的“粗鄙之语”虽然看似直白质朴,却毫无低俗之感,反而精准贴合人物性格特征与行为模式,将八戒的狡黠贪欢、虎先锋的莽撞凶悍展露无遗,粗粝中彰显出独特的韵味,妙趣横生。与此同时,游戏在其他角色的对白创作上尽显典雅之态,却丝毫不显僵化刻板,用词考究且富有诗意。黄凤岭开局融入陕北说书,每一章节结束后伴随风格迥异的动画场面,文学台本极富韵味。其二,互动性叙事的开创性探索。第三章与八戒同行,玩家的不同动作会导致画面人物的情绪倾向和语言结果,八戒会发出“皆根据玩家所做行为而定”的声音,发现关键场景和道具时,皆有不同语录。玩家挂机会讲故事,挂机久了会催促玩家上路,而在讲故事时上路,八戒又会呵斥:“能不能听老猪讲完”。设计师会先前预设各种类型的场景和情况,设置大量的监控脚本和文本语言,这样的互动机制会营造出一种时刻关注玩家状态的叙事体验,是影游融合背景下,进行跨媒介叙事的创新尝试。

《黑神话:悟空》通过对不同媒介作品中叙事要素精华部分的凝练融合,将观众所熟悉的叙事元素融入多元复杂的叙事结构中,扩展了文本即场景维度的边界,为玩家带来了新奇体验。

三、审美再塑:对比向度下的形象变迁与意象生成

基于媒介的独特性,不同媒介对同一文本会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与呈现风格,因而产生出的作品既各具特殊性,也具有内在统一性。“游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在跨媒介文本之间存在丰富的‘超文本性’。”[6]游戏媒介既重塑着经典形象的审美特征,也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极大丰富了视觉沉浸效果,赋予玩家感知体验。

一方面,游戏中的孙悟空形象既承载着人们基于传统世界观设定的文化意象,也顺应着时代与文化发展的潮流,持续推进形象演变。其一,从外貌特征来看,孙悟空形象既承续了原著经典元素,又依托游戏特性在材质、光影、服饰纹理等细节处施以雕琢,达成文化传承与游戏创新的视觉融合。游戏中的孙悟空保留了《西游记》原著中棕色毛发、白肉色的脸庞、月牙眉、红心鼻子、倒八字椭圆眼睛等面部关键信息。同时对孙悟空的外貌特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细节上的创新,毛发更加逼真细腻,战斗时毛发的飘动、光影在毛发上的变化等都栩栩如生,这不仅符合了游戏中对于角色真实感与可信度的需求,也让玩家能够更自然地代入游戏情境。其二,在姿态特征上,孙悟空动态设计继承戏剧、影视作品中构建起的审美意趣与独特辨识度,同时深度融入游戏特质,强化实战表现,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操控体验与战斗沉浸感。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通常以戏剧性、夸张和灵活的方式为主,这一风格源于《西游记》文学作品中经典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国戏曲、武侠片对孙悟空动作特点的影响,往往通过孙悟空灵活的腾跃、风趣的打斗姿势,以及独特的棍法等,使角色具备高度辨识度的戏剧美感。而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孙悟空的动作姿态表现出更具沉稳、力量感的风格,区别于传统影视中的“虚拟性”打斗风格,展现出更具实战意味的姿态。当玩家熟练掌握动作设计的操作,在游戏中能够打出一套有力的招式,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和策略性。其三,在性格特征上,孙悟空既具有原著中的性格特点,又在游戏属性的加持下,被赋予了新的性格特征,在玩家的操控互动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成长性。游戏继承了原著孙悟空乐观、积极、勇敢、自由、斗争的性格特征,在符合该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又通过一些情节和细节的设计,展现出孙悟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游戏对孙悟空性格进一步的挖掘和延伸,既凸显出了孙悟空的坚定和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又通过这种影视化的叙事手法使角色更加立体,能够让玩家更深入地理解孙悟空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在游戏文本中,每一次颠覆大众视觉观感的视觉呈现,都是当下发挥其数字技术最大化效能的产物。《黑神话:悟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利用强大的渲染引擎以及数字技术的加持打造电影化的视觉效果,并融合了电影常用的视觉叙事手法,如景深镜头和镜头追踪效果,配合高精密的光影处理和色彩搭配。其一,在角色建模方面,从主角孙悟空的毛发随风轻扬,到各路神魔的服饰纹理细腻可见,精细的视觉呈现为影游融合所强化的视觉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电影制作中,实景三维技术已成为标准配置。《黑神话:悟空》使用的虚幻引擎技术使游戏中的环境细节更加丰富,使用流明技术让场景中的光线变化和反射更加自然,使用贝X5S Pro投影仪与《黑神话:悟空》结合,则让玩家沉浸在栩栩如生的游戏场景中,享受出彩的动态效果。高达3300CVIA流明的亮度、新一代高端影厅同款ALPD激光光源、方棒双匀光系统以及4K超高清分辨率等,使游戏画面在投影上展现得更加震撼,进一步增强了玩家的视觉体验。其二,在场景构建方面,《黑神话:悟空》对场景进行了高度还原与艺术加工,通过大量的实景扫描,将中国古建筑与名胜古迹的精髓融入游戏场景中,游戏中出现的寺庙、山林等场景,都能让玩家感受到浓厚的东方韵味。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加工,使其既符合神话世界的奇幻设定,又不失真实感。《黑神话:悟空》在光影效果上的制作也十分出色,采用了先进的光影技术,生成逼真的光影效果。让玩家感受到光线与环境的完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沉浸感。其三,在特效呈现上,光影绚烂且互动性十足,为玩家打造出极致震撼的视觉与操作体验。变身时的光影效果、法术释放时的粒子效果等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让玩家在战斗中能够感受到强大的力量感。例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技能、变身过程中的精彩特效,以及不同的变身形态及其特效都能使玩家在游戏中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战斗方式。游戏中的环境特效也十分出色,天气变化系统中的下雨、下雪、刮风等天气效果都十分逼真,玩家在游戏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天气对环境和角色的影响;此外,游戏中水体的渲染效果也呈现出高度的逼真性,水面的波动、反射等都与现实中的水体十分相似,玩家在过河、潜水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现实水域情境之中,获得了极具真实感的沉浸式体验。

总体而言,在《黑神话:悟空》中,场景的搭建与特效的使用为跨媒介叙事带来了崭新载体。一方面,场景为跨媒介叙事搭建背景框架,在跨媒介叙事语境下,场景的多元性和连贯性尤为关键,游戏中的场景涵盖了《西游记》IP中的各个层面,各个场景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这种连贯性确保了在跨媒介转换时故事空间背景的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特效增强跨媒介叙事表现力,契合跨媒介叙事对视觉和听觉的高要求,游戏中的特效丰富了跨媒介叙事的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视听语言补充和拓展了传统叙事手段。

四、文化交融:游戏行为交互下的价值呈现

《黑神话:悟空》延续了经典文学名著的世界观设定,以现实场景及历史空间景观的影像化处理,通过大量历史场景与景观的影像化呈现,营造了奇幻般光怪陆离的游戏世界。一方面,从游戏本体的角度而言,对历史及文化的“赋魅”,营造充满神秘感的“历史迷雾”,吸引玩家去探索奇幻而神秘的景观,给玩家带来一种非现实的乌托邦式的奇妙体验与历史想象。另一方面,在打造视觉奇观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还原历史真相的文化使命。《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原著的世界观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国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依托,也为影游融合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素材库,为未来以《黑神话:悟空》为IP的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想象与场景建构。例如,游戏中对各种妖怪的形象设计和能力设定,以及对神话场景的构建,都可以为影视作品提供丰富的创意灵感,使影视作品在视觉呈现和故事背景上更具独特性。

除影游融合视域下的文化价值呈现外,《黑神话:悟空》也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游戏中丰富的文化元素为影游融合的价值体现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其一,游戏极大还原了全国各地古迹古寺的相关塑像和建筑,如山西临汾市隰县的小西天大雄宝殿和山西大同市浑源县的悬空寺等,通过扫描和手绘的方法,1∶1复刻了古刹、古塔、楼宇、石窟、石刻、雕塑等正在被岁月风化的建筑物。游戏中的古建筑、传统服饰、民俗风情等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展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呈现,不仅让国内玩家倍感亲切,也为国外玩家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其二,在影游融合方面,文化元素可以为影视作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影可以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剧情,将游戏中的文化元素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影游融合也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其三,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共鸣。游戏中所体现的文化交融不仅反映在游戏内部设计上,还体现在游戏与玩家之间的互动中。游戏通过多语言支持、文化元素的本地化调整等国际化设计,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增强了游戏的互动性和真实感,从而吸引了全球玩家的关注。玩家在扮演“天命人”探寻昔日传说真相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中国文化中的勇气、智慧、团结等价值观念和忠诚、信仰、坚持等精神内核。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西游记》IP唤醒中国玩家的集体记忆,而游戏中诸如中国汉字、传统建筑、古典音乐、民间音乐、风俗习惯等跨文化符号经过国外玩家的沉浸操作达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出海,产生共情反应,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其四,以数字技术衍生《西游记》文化类IP跨媒介传播。《西游记》作为中国极具知名度的超级IP之一,其社会影响力通过跨媒介叙事的文本表达、跨媒介符号的本地转化、跨媒介传播的不断增强,指向整个网络文学产业以及影视IP的产业矩阵,共同促进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跨媒介生产。游戏通过融入现代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和融合,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也增强了其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黑神话:悟空》还通过开放的游戏世界、高度的玩家自由度等设计方式,鼓励玩家在游戏中进行探索和创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总之,影游融合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助力,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行动背景下,依靠数字技术将文化活化并通过跨媒介叙事的影视、游戏等文本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拉近东西方的文化距离,为文化出海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支持。

五、面向未来:从《黑神话:悟空》看影游融合跨媒介叙事的优化路径

影游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介叙事在当下已成为数字文娱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将名著、影视与游戏IP互构的叙事策略、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相互交融,不仅提升了叙事层面的情节表现力,还创造了以感官为媒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大众娱乐化需求的增加,影游融合在商业价值层面已经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影视作品和游戏间的IP互动已成为潮流。《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为影游融合业态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启迪和新经验,但不同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存在的问题也同样需要重视。

首先,应该在文学作品改编的大框架之下,调适影视作品与游戏产品叙事方式的平衡关系。游戏本身可以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通过高质量的CG动画和剧情设计,展现《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和角色。同时,将这些场景和角色融入游戏的互动中,让玩家在探索、战斗和解谜的过程中,体验与电影相似的情感共鸣和视觉享受。影视作品由于时长的限制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紧凑且线性承接的叙事要求,而游戏由于关卡的通关策略,由玩家为主导更加强调非线性叙事结构下的互动机制,时间相对自由,延续性强,但也容易因为似曾相识的重复让人厌倦。因此,在游戏跨媒介作品的生成中,应该探索打破线性叙事的连贯性,将原本依赖角色主体叙事的场景和元素扩展为非线性叙事,扩充叙事链条,加入玩家自主性和游戏操作机制的互动性,在非线性叙事的进程中熟谙游戏机制和互动元素,在可玩可操作的基础上增加故事情节吸引力。《黑神话:悟空》在这方面显然做得非常成功。这就能够确保在不同的媒介下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和玩家,确保逻辑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其次,在技术融合层面,依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构建坚实根基,电影与游戏可以打破传统单一信息传输渠道的桎梏,于多媒体网络传输平台实现深度汇聚。接收终端和生产技术的融合,使得电影和游戏在硬件和软件层面实现互通,为跨媒介叙事提供了技术支持。《黑神话:悟空》未来可通过引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赋予游戏中的NPC更高层次的智能属性和更为开阔的想象力空间,NPC能够依据玩家的不同行为模式与游戏进程动态变化,自主生成丰富多样且贴合情境的策略与反应,从而显著提升游戏的挑战性,使玩家在与NPC的交互中面临更多未知与变数,同时极大地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为玩家打造更为精彩且充满惊喜的游戏体验。新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的介入,不论是以影视还是游戏为媒介都可以做到良好的嫁接与贴合,在影视领域,虚拟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创作边界。传统的影视制作受限于物理场景、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等因素,而新技术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动作捕捉、3D打印等,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利用V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影视场景,享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游戏行业同样受益于新技术和虚拟技术的介入。随着游戏引擎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游戏画面的真实感和互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虚拟技术,特别是VR和AR技术,为游戏玩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交互体验。玩家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游戏,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甚至改变游戏世界的发展轨迹。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游戏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能够根据玩家的行为和偏好进行动态调整。

再次,在内容创新层面,游戏深度吸纳电影画面所特有的镜头语言,巧妙借鉴其在构图、运镜、景别切换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从而为自身叙事构建起丰富多元且极具表现力的视觉框架。同时不再单纯聚焦于游戏平台以此提供可玩性,而是以UGC模式为基础,将玩家操作集锦、游戏画面、高光时刻、奇观情节等进行平台化二次创作,分发于各大新媒体平台之上,让游戏的“身影”游弋在整个互联网空间,以此造势形成游戏内容推介。“对电影而言,游戏中的前文本(故事、图像、音乐)以‘基因’的形式被传递,这类文本是未经改良与解读的‘模因’。”[7]如RPG游戏中的故事主线与背景设定成为改编电影的基本依据时,电影必然会承续游戏的一些形式要素,包括叙事要素、背景设定、影像主体结构等,同时也会继承游戏世界观设定所传达的精神内核。

最后,在产业融合层面,游戏与电影产业之间的交互日益密切。对不同产业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受众应予以差异化管理,这要求在融合策略中对产业结构的处理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受众的期望和兴趣。从受众需求上,受众对于影游融合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培养受众对跨媒介叙事的认知与媒介素养,提高其理解和欣赏跨媒介作品的能力。“影视与游戏的跨媒介融合可以整合、扩大受众市场,获得更高回报,构建超级娱乐产业体系。”[8]从游戏生态上,游戏可着力构建起专属于《黑神话:悟空》的玩家社区以及完备的生态系统,大力强化玩家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反馈机制,与此同时巧妙引入社交媒体元素,以此进一步拓展玩家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增强玩家群体的黏性与活跃度。

在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中,整个叙事过程可以被视作解构与再拼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不同媒介的叙事元素被分解开来,又重新组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技术层面冲破了各模块、要素之间的壁垒,无论是电影改编游戏,还是游戏改编电影,都应当立足不同媒介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自取长补短,追求跨媒介改编和叙事的融合和谐,以适应视听技术、媒介发展和时代文化变革,优势互补,“美美与共”,促进影游融合跨媒介叙事的和谐发展。

结语

影游融合的跨媒介叙事模式,已然成为当下新媒介领域极具创新性的发展趋向。《黑神话:悟空》绝非仅仅局限于对经典文学文本的转译与呈现,更可视为对跨媒介叙事潜能的深度探寻的成功案例。然而《黑神话:悟空》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叙事与剧情架构的均衡性把控、游戏娱乐性与文化底蕴的有机交融、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的协同整合、跨媒介融合的纵向深度与横向广度的拓展延伸,以及用户反馈信息的有效汲取与产品的持续迭代优化等多个关键维度。唯有妥善应对并处理这些问题,影游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介叙事才能充分释放其潜力,为受众缔造出更具沉浸感、创新性与深度内涵的媒介体验,在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双重维度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埃诺.电子游戏[M].马彦华,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2]陈旭光.论影游融合视域下的《黑神话:悟空》现象[J].文化艺术研究,2024(05):19-24,112.

[3]李星儒.网络剧跨媒介叙事互文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8):79-85.[4]陈旭光.游戏与电影的融合:新趋势、新形态、新美学[J].现代视听,2019(10):86.[5]Manovich L. Models of authorship in new media[J].SWITCH,2002,17(03):3.[6]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J].中国数字出版,2024(05):27-34.[7]Liu Y G.Meme Culture Shapes Rules Design in Games[R].Easy Chair,2019.[8]张之羽,丁晋.数字时代影视与电子游戏的跨媒介叙事与融合[J].传媒,2023(09):31-34.

【作者简介】

image.png

陈旭光(1965— ),男,浙江东阳人,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理论与批评。

image.png

宋辛烨(2000— ),女,河北石家庄人,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