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儿童电影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与创新空间。当前儿童电影创作呈现出技术赋能与教育目标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强调“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同时注重避免低幼化与娱乐化倾向。学界、业界正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国际化叙事,构建儿童电影教育共同体,为中国儿童电影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影未来·童心视界”儿童电影论坛于2025年4月23日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学院联合主办,聚焦人工智能与高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儿童电影的创作特征、教育功能及产业未来。论坛汇聚了影视学界、教育界及产业界的权威专家,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新书与影片发布等环节,系统探讨了儿童电影在科技时代的使命与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儿童电影;影视科技融合;人工智能;科技赋能;影视教育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影视产业生态的当下,中国儿童电影正站在高新技术与人文交汇的机遇节点。2025年4月23日,作为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影未来”科技单元的重要学术活动,“光影未来·童心视界”儿童电影论坛在北京盛大启幕。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天津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学院共同主办,汇聚了影视创作、学术研究、教育实践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科技赋能与儿童电影创新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展开多维对话。论坛通过两大核心板块系统探讨了儿童电影的当代转型:在理论建构层面,重磅发布了《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与《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八九年级),以系统的学术成果引领未来儿童电影发展;在实践探讨环节,设置“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实践”和“科技赋能与儿童电影的创新表达”两场专题圆桌会议,就技术伦理、创作范式、产业机制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度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儿童电影发展必须坚持“科技为用、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把握技术红利的同时,更要坚守人文关怀的教育初心,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技赋能,共筑儿童电影美好未来。本次儿童电影论坛不仅搭建了跨界交流、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更通过理论成果发布与实践经验分享的双轮驱动,为中国儿童电影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助力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汇聚更多“光影力量”。
一、“技术理性”与教育使命: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创作的范式转型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电影产业正经历着从创作范式到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中国儿童电影既面临着技术赋能带来的创新机遇,也遭遇着娱乐化倾向与教育使命如何平衡的现实挑战。政策引导与产学研协同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亟须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应用与美育目标的有机统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电影发展新格局。本次“光影未来·童心视界”儿童电影论坛的召开,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的创作转型、教育功能重构与产业升级等核心议题,汇聚学界、业界与教育界的多方智慧,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剖析与成果展陈,系统梳理了技术变革背景下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路径。
少年强则国强,在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不仅是光影艺术的创新载体,更是启迪未来、塑造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工具,承载着守护童心与回应时代命题的双重使命。论坛开场,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影视艺术教育工作的影响日益显著,作为研究者与从业者,既要无所畏惧地拥抱新技术、创造新技术,也要未雨绸缪、积极面对潜在挑战。他指出,要把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牢牢关进理性与文明的笼子中,未来属于我们正在成长的下一代,他们是技术的主人与可见的未来力量。《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义务教育教科书《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八九年级)这两本即将发布的书籍,将展现影视学同仁们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放眼未来的思考与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佟德志指出了天津师范大学在戏剧与影视领域付出的行动及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在育人方面,天津师范大学逐渐构建起“本硕贯通、创作筑基”的双螺旋体系,该体系坚持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打造儿童题材影视创作人才高地提供强大动能。在创作方面,师生团队创作的《新来的李老师》《月亮船》《畲岭往事》《一草三木》等作品,生动阐释了“创作引领学科发展”的理念。在学术与实践方面,即将推出的《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等成果,致力于构建儿童影视研究的学术坐标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创作-教学-产业”三维培养机制,打造“梯度式人才培养链”,形成“以创带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也将继续深化影视教育改革,推动中国儿童影视教育创新发展。沈阳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刘爽介绍了沈阳城市学院秉持的“育人为本、能力导向”的教育创作理念。该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影视人才,通过将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有机融合,围绕影视生产创作全流程构建专业集群,并打造“实验-实训-实战”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北京电影学院兼职教授刘军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电影博物馆一直努力举办的儿童电影教育的公益活动。此活动有效推动了中华儿童电影艺术与文化的交流传播。在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的创作、传播与体验将迎来深刻变革,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优秀的儿童电影工作者、艺术家以及教育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助力中国儿童电影的未来发展。
二、学术成果助推儿童电影发展:儿童电影学术体系化建设新突破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深度重构影视产业生态的当下,儿童电影正经历着从创作理念到教育范式的全方位变革。这一历史性转型既蕴含着技术赋能的创新机遇,更呼唤着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与义务教育教科书《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八九年级)的联合发布,不仅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更通过构建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理论框架,推动儿童电影研究实现从个案分析到学科体系构建、从业界实践到学术自觉的跨越式发展,为新时代儿童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组织编纂的《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系列致力于推动专业研究者深化儿童电影研究,帮助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儿童电影发展,持续为儿童电影创作优化提供支持,并为中国儿童健康观影提供指导。《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构建了“创作-产业-教育”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2023-2024年度典型案例的深度解码,既为创作者提炼类型规律,也为研究者建立学术坐标,更通过国际比较视野,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策略参考。中国儿童电影历经百年发展(1922年《顽童》肇始),创作实践始终坚守“为少年儿童铸魂立传”的初心,但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创作实践。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电影智库研究员郑虎会长指出,在本届北影节发布的《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以新时代儿童电影精品案例的深度解析为基点,开创性地提出了儿童电影评估标准与史料编研,填补理论空白,以学术理论、产业实证与教育应用的三维框架为当代儿童电影研究做出贡献。这本浸润着儿童电影学界集体智慧的蓝皮书承载着儿童电影工作者的期待和责任,是中国儿童电影百年再出发的基石。
由陈旭光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八九年级)正式发布。该教科书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精神,并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编写。陈旭光表示该套教科书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精准把握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突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目标;在内容设计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又兼容并蓄世界影视艺术优秀成果;既简洁阐释影视艺术多维度的综合性,又充分呈现影视领域的新技术和与发展趋势。团队以课程标准为纲,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构建了“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实施”的完整育人链条,形成以中为主、兼收并蓄的叙事格局。该教材的诞生是国家课标指导下“百花齐放”教材生态的缩影,经过数轮专家论证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把关,将于暑期后正式推出。陈旭光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检验教材成效,持续完善影视教育体系,让影视艺术成为新时代美育与德育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这两部著作的出版,体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新成果:前者以学术研究反哺产业实践,后者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它们的共同价值在于——不仅记录当下儿童电影的发展现状,更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教育框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铺设理论基石。期待这些凝结学界智慧的研究成果,能够推动中国儿童电影在技术变革中坚守教育初心,在全球化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
三、实践创作成果展示:儿童电影创作范式转型中的高校案例
在数字技术革命与美育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儿童电影创作正经历着从叙事范式到技术美学的系统性变革。本次论坛的作品发布环节,集中呈现了高校影视教育领域在儿童电影创作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其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的突破,更在于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实践路径。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样本集群。
当下,中国儿童电影通过AI技术应用、情感教育创新与文化表达融合的实践探索,共同构建起技术赋能、美育深化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与艺术学院乔睿团队推出的儿童微电影《菲菲的秘密任务》,是该校首部采用“真人实拍+CG AI技术”的复合型制作模式的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菲菲因亲眼目睹父亲遭遇车祸而受到过度惊吓,导致失忆与自闭,最终在经历中完成内心成长的故事。该电影不仅实现了传统影视语言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协同创作,更通过创伤记忆(车祸)与心理修复的双线结构,探索了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像化表达路径。数字儿童电影《捣蛋鬼》由导演陆长河执导,影片刻意避免过度说教,着重展现孩子的天真本色,以及他们在与同学、老师相处过程中得到的温暖情感。影片构建了“师生双向成长”的新型关系模型,通过“校园危机-情感联结”的戏剧结构,实证了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由天津师范大学师生编剧团队历时一年创作,于2020年完成拍摄的儿童电影《畲岭往事》则以艺术化笔触,重现险送红军伤员、智斗匪帮、绝地求生的艰难长路,主角畲族姑娘钟莲舍身引敌、蓝聆临危受命,一同构成了形象生动的女性群像。影片采用双重时空交织的复调结构,将少数民族风情与主流价值观进行了有机嫁接。以江西南康在新时代的创业发展历程为蓝本创作的三十集电视剧《一草三木》由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研究生卢甜、蔡源共同编剧,现已完成全剧剧本并进入市场调研和拍摄筹备阶段。该剧讲述了来自农村的女孩严小草,在政府帮助和时代机遇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具小作坊,最后成为中国家具代表走向世界的故事。剧集充分展现了南康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上的智慧与不屈,在追求纯真爱情时的坚贞与勇敢,谱写了一曲南康家具产业从萌芽初绽到枝繁叶茂的热血传奇。本环节展示作品共同呈现出了儿童电影目前呈现的三大研究价值——AI与传统电影工艺的融合路径、“情感-认知-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美育模型、主流价值观的多样化表达形式。
四、共话儿童电影理论发展:多维视野下的儿童电影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在媒介技术迭代与儿童认知研究双重突破的当代语境下,儿童电影的理论建构正面临学科边界拓展与方法论革新的历史机遇。本次论坛的主题演讲单元,汇聚了影视学、教育学、技术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权威学者,其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具体观点的创新性上,更在于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儿童电影研究框架,为技术哲学视角下的创作本体论、接受美学理论的范式突破、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创新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
中国儿童电影在AI时代的发展需要构建“内容创新-技术赋能-教育协同”三位一体发展体系,其核心在于以儿童认知规律重塑创作本体,依托智能技术突破传统类型边界,实现艺术表达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梯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以《AI时代儿童动画电影产业及人才问题之观察与思考》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回望了中国儿童动画电影发展景观,指出了儿童动画电影整体产业发展的关键发力点正在于讲述新故事、塑造新形象、表达新精神这几个方面,儿童电影不仅需要更强的主体性,也需要更强的表现力,这离不开结构更加优化的产业行业格局。AI时代如何培养影视动画人才,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在处理好四个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高原和高峰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创新和背后的支撑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着力培养三类人才——新型高端人才、精专型应用类人才以及国际性复合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发表了题为《高科技年代透视中国儿童影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的演讲。他指出,不能把儿童电影片面地仅视为儿童动画片或者儿童剧情片,进而忽略那些相对小众的儿童剧情片。无论《黑神话悟空》还是《哪吒2》,都表明当下儿童与成人世界对儿童影像的关注,以及儿童对于电影的关注,均具有一定的超越年龄的特征——儿童的影像,正是未来的影像。
儿童电影创作需构建多维度协同机制,通过数字技术激发想象力潜能,在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技术伦理框架下,实现艺术表达与教育功能的动态平衡。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主编杨爱君,发表了题为《银幕内外的共育:儿童电影创作与教育生态构建》的主题演讲。她围绕儿童电影兼具教育载体与艺术表达的双重属性,探讨了创作理念革新与教育生态协同发展的路径。具体而言,一是推动创作理念向“儿童本位”转向,强调审美与认知的适配性,倡导以儿童视角重构视听语言,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二是提出建立“创作-教育-市场”三维评估模型,通过儿童观众满意度、教师教学适用性、社会影响力等指标,形成动态反馈机制以指导创作迭代。三是倡导构建儿童电影教育共同体,整合创作者、教育机构、政策制定者资源,通过国际合拍、跨文化叙事,拓展教育边界,最终实现艺术价值与教育效能的共生共赢。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兼电影制作专业系主任、副教授杨涛进行了《光影科技赋能儿童微电影的创作与想象力》的主题演讲。他阐释了儿童电影创作中想象力的核心价值,指出儿童作为充满幻想的群体,其内心世界充满未知与好奇。儿童电影作为陪伴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文化产品,其核心魅力在于能够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儿童认知世界、探索未来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让儿童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同时更能够为他们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数字文明与童年守护:研讨AI时代儿童电影的美育重构与创新实践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影视创作的背景下,儿童电影正面临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根本性调适。这场由算法革命引发的创作范式迁移,不仅关乎影像生产流程的重构,更触及儿童文化认知与审美教育的深层变革。本次论坛的圆桌研讨环节围绕“科技赋能与儿童电影创新表达”的核心议题,邀请来自影视教育、文化研究、产业实践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儿童电影的社会功能、技术伦理及创作方法论展开跨学科对话。首场圆桌研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实践”,系统探讨了智能技术对儿童认知发展、文化传承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第二场圆桌研讨以“科技赋能与儿童电影的创新表达”为主题,从产业升级、创作边界拓展及国际传播维度解析技术赋能的实践逻辑。
在AI时代,儿童电影应坚守美育核心使命,通过全年龄段叙事策略打破低幼化窠臼,构建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引导的双重教育体系,在影像娱乐与价值传递间实现动态平衡。第一场圆桌研讨环节以“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电影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实践”为主题,由刘军教授主持。陈旭光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当代儿童的学习渠道日益多元化。因此儿童电影应避免低幼化倾向,转而要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而言,儿童电影需突破仅被定义为动画片或动漫的局限,更加关注当下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体验,创作面向全年龄观众的儿童电影作品。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名誉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克明强调,在AI技术背景下,儿童电影需以美育为核心,把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目标放在首位,在AI图像的泛滥中,坚持提高中华传统优秀美学教育水平,通过美的形象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此外,他提出应构建实践教育体系,推动儿童从“看电影”向“拍电影”转变,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电影实践深化教育效果。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电影智库研究员郑虎认为,儿童电影的社会功能主要分为四个,分别是愉悦身心、培养审美能力、传递知识及教育功能。儿童电影的发展,不仅要积极利用AI技术,更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市场机制,从而在电影市场上和教育生态上实现双赢。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张阿利从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出发,认为关于儿童电影的创作,需要让儿童电影体现出儿童真正的天性,让教化功能融合到儿童电影当中。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乔睿认为,现在儿童电影陷入了一种娱乐化稀释教育内核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要在承认现代社会儿童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加强用叙事和角色塑造来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的疏解能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优秀元素融入到儿童影视作品中,生产出既能让儿童喜闻乐见,又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内容。
AI技术突破传统创作边界、校园影视教育平台搭建与数字想象力转化构成三大创新引擎,但须以儿童本位思维重构创作伦理,在智能影像生成与美育价值传导间寻求平衡,方能实现技术赋能下儿童电影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共生发展。在第二场圆桌研讨环节中,会议以“科技赋能与儿童电影的创新表达”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燕担任主持人。研讨聚焦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科技赋能对儿童电影创作的影响;二是科技赋能下,儿童电影如何进一步提升美学创新、产业拓展以及海外推广能力。与会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认为,科技赋能让儿童电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AI的自动的生成影像为未来儿童电影创作打开了空间,儿童电影创作未来也许不再是局限于中小成本,也许也可以像奇幻大片一样去探索一种能够激发儿童无限想象力的空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中小学美育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沈亮认为,科技赋能儿童电影的传播至关重要,科技如何赋能儿童电影的创作离不开科技赋能教师,在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或者是开设影视教育课程,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让中小学青少年能够有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机会的影视平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宏峰认为,科技赋能儿童电影创作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将儿童的奇幻想象力视觉化呈现。新技术能够为儿童电影创作扩展更丰富、更具创意的角色设计空间。当人类设计师想象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和精灵形象时,可能会受制于个体想象力边界,而AI则可基于算法生成各种各样的超乎人类想象的形象。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纯认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就伴随着技术不断的革新,但是不变的始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构造,成人常以自身认知想象儿童世界,却难以真正理解孩子。当代儿童的信息获取能力强,成人需以更纯净的创作心态才能产出打动儿童的作品。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青拔人才陆长河认为,在科技赋能的时代下,儿童电影的拍摄出现了更多的可能,但最后决定这种可能的实现还是我们创作者的思维情感。儿童电影的拍摄还需从儿童本位出发,让儿童感觉到我们在用美育教育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带着孩子们进入电影的世界,用爱、用心去感受电影。
结语
在人工智能重构影视生产逻辑的历史性节点,“光影未来·童心视界”儿童电影论坛以学术前瞻性和实践创新性,完成了对儿童电影研究从学科范式到产业生态的融合、梳理与总结。该论坛系统构建了儿童电影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取得了多维度突破性成果,为“网生代”、“游生代”的数字原住民时代的童年文化影视研究开辟了全新学术视野。在理论建构维度,论坛创新性地拓展了儿童电影的概念范畴与方法论体系,突破了传统儿童电影的认知边界。周星教授提出的“全龄化儿童影像”理论,将研究对象从狭义的低龄受众拓展至全年龄段的精神成长轨迹,其通过跨代际观影数据分析揭示的“童年性”审美共性,为家庭本位影视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杨爱君教授的“三维评估模型”实现了量化与质性研究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儿童影视作品评价从经验判断向科学量化的跨越。而关于AI创作的学术争鸣,特别是“算法想象力”学派与“人文主体性”阵营的深度对话,催生出“智能时代儿童影视创作伦理指南”的雏形,为中国儿童电影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伦理框架。实践创新层面,论坛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融合生态链。论坛通过《菲菲的秘密任务》等创作案例验证了“儿童本位”理念的可操作性,沈亮教授提出的“影视素养阶梯培养”方案构建了完整的教育传播链条。《中国儿童电影蓝皮书》与《影视》教材更实现了学术研究向产业与教育领域的纵深渗透。这些成果不仅形成了从技术到教育的多重研究框架,更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数字原住民审美心理演变规律、AI应用伦理规范、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等关键方向。这一系列成果既响应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需求,也为全球数字时代的童年文化研究贡献了中国方案,标志着儿童电影研究从单一艺术批评向系统化学科体系转型。以技术伦理守护童心,用人文精神夯实创作,借教育创新培育未来。在人工智能与影视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国儿童电影正把握技术革新机遇,以智能工具运用开发、跨媒介教育实践和文化基因数字传承,探索兼具科技温度与人文深度的创作新路径。本次论坛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即时成果的产出,更在于其构建的“技术-人文-教育”三维研究框架。通过这一框架,中国正逐步掌握儿童影视研究的全球话语权,并为儿童电影在智能时代的范式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从理论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跨越,既回应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儿童影视教育的要求,也为全球数字时代的童年文化研究贡献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理论洞见。(学术支持:《电影文学》杂志社)
【作者简介】
卢玥(1999— ),女,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202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
李翔(2003— ),男,湖南湘西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文学方向21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
陈旭光(1965— ),男,浙江东阳人,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