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大长白:花儿还是那样红——为人民放歌的长影乐团

首页 > 长影动态> 媒体关注> 介绍

来源: 吉林之声

正在演出的长影乐团

 

  • 红色基因 一路高歌   

 

有着延安红色基因的长影乐团成立70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放歌。从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开始,长影乐团的艺术家们先后为700多部经典影片创作录制音乐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草原晨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些烩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电影音乐歌曲,成为人们难以忘却的时代记忆。时至今日,长影乐团推出的《花儿还是那样红》《我的祖国》大型经典电影作品音乐会,仍然深受观众的追捧,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着人们对长影乐团的尊崇和敬意。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获得最后胜利。为了保证伪“满洲国映画协会株式会社”拍摄器材和厂房免遭破坏,中共地下组织团结进步力量进行护厂斗争。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委派田方和许珂做接管准备,前来做接管工作的还有延安电影团的钱筱璋同志。1946年4月14日正式接管伪“满映”。

田方(左三)许珂(左四)

钱筱璋(左二)化妆成百姓,准备进入长春

 

由于国民党进犯东北,1946年6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奉命迁往合江省兴山市(即黑龙江省鹤岗市)。袁牧之、苏民、吴印咸、向异、陈波儿、何士德……这些来自延安鲁艺和延安电影团的红色艺术家们,在一所小学校里搭设“厂房”,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开启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将“工农兵”形象作为标识,把自己同人民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第一任厂长袁牧之提出,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制片方针是: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他们把自己创作的电影称为“人民电影”。此后,长影一直就遵循这一方针进行影片创作。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拍摄以解放战争为中心内容的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当时电影厂设备和条件都很差,但这些都难不住兴山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了《民主东北》第一辑第二辑的拍摄任务。

 

1947年8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音乐组乐队宣告成立。尹升山就是这个时候从宫内府乐队投奔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音乐组来的。到1949年初,东北电影制片厂音乐组乐队已经发展为拥有54人的双管编制管弦乐队,成为中国第一个正规化的电影乐队。

 

1949年4月3日,东北电影制片厂由兴山基地迁到长春伪“满映”旧址。从此,东北电影制片厂转入生产故事片的新时期。

 

作为“工农兵电影的摇篮”,搬迁到长春仅一个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就开始拍摄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工人第一次成为银幕上的主角,这部影片由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主演,何士德作曲,尹升山指挥。在伪“满映”的大录音室,东北电影制片厂音乐组乐队完成了《桥》的音乐录音任务。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东北电影制片厂音乐组改名为音乐科,分为管弦乐队、声乐小组、民乐组、作曲组。管弦乐队已经发展到63人。

1950年6月,东影音乐科正式建立合唱队,女高音包桂芳、温明兰、舒超,男高音李世荣,男中音马玉成名列其中。

1961年长影乐团为故事片《甲午风云》录制音乐

1964年长影乐团为故事片《英雄儿女》录制音乐

1974年长影乐团为故事片《创业》录制音乐

 

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年8月,长影音乐科正式改称“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简称“长影乐团”。

 

1956年10月1日,长影乐团民乐队正式成立。

 

长影乐团是新中国建立最早、最大、具实力的国家级交响乐团。长影一直拍工农兵题材的电影、拍工农兵喜欢看的电影。人民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血液,在长影乐团流淌了70多年。70多年来,长影乐团培养和造就了雷振邦、张棣昌、尹升山、李世荣等一大批颇有建树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

 

从1949长影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长影乐团为700多部影片录制过音乐,舞台演出3000余场,观众达1亿多人次。长影奉献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能听到艺术家们创作演奏的滋润心灵的音乐和歌曲。《敖包相会》《缅桂花开十里香》《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婚誓》《共产主义儿童团歌》《蝴蝶泉边》《草原晨曲》《友谊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山歌好似春江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英雄赞歌》《满怀深情望北京》《金色的沙漠上》《女交通员之歌》《青春多美好》《牡丹之歌》……这些歌曲至今仍然被反复传唱着。

作曲家:何士德(1910-2000)

作曲家:向异(1926年出生)

作曲家:张棣昌(1918-1990)

作曲家:雷振邦(1916-1997)

作曲家:刘炽(1921-1998)

指挥家:尹升山(1925-2011)

 

  • 扎根生活 奉献经典

 

长影一直拍工农兵题材的电影、拍工农兵喜欢看的电影。人民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血液,在长影乐团流淌了70多年。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上甘岭》之后,导演沙蒙找到延安时的战友刘炽为主题歌《我的祖国》作曲。

 

乔羽凭借多年的战地经验、饱含对人民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写出《我的祖国》歌词。刘炽看到歌词,创作激情被点燃。刘炽把自己关进长影小白楼,倾尽全力进行音乐创作。电影上映后,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立刻风靡全国。这首歌从头至尾采用稍慢的速度和中强的力度,郭兰英优美流畅抒情的歌声,把战士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

 

雷振邦是在长影乐团成长起来的著名作曲家。他一生谱写的电影歌曲多达一百余首。雷振邦善于深入民间采风,他创作的民族特色鲜明的电影音乐都是他采风汗水的结晶。

长影乐团团长李捷:

每一部片子,作曲家必须下去深入生活采风,起码一个月。有了这个生活基础,有了这个来源,写的东西才有骨有肉。《我们村的年轻人》《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等,其中的歌曲变成了流行最广,影响力最大最强的电影音乐,就是深入生活的结果。

大提琴演奏家周涛:

当年的老作曲家们他们非常接地气的,民间流传的歌谣,到他这一改,很巧一下就变成了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很接受的一个经典作品。

长影乐团原团长李德善:

电影《上甘岭》中的歌曲《我的祖国》是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刘炽问沙蒙导演,你想让我的歌写成什么样?沙蒙说,我的要求很简单,将来人民把电影的名字都忘了,但是能记得你这首歌。果不其然,《我的祖国》至今仍然是人们喜爱的歌曲。

 

指挥是乐团的灵魂。一个好的指挥决定了一个乐队的演奏水准。尹升山,因为名字在银幕上出现最多而被人们所熟知。在长影乐团,尹升山是令所有演奏家、歌唱家都心悦诚服的指挥家。

长影乐团原古筝演奏家刘旭:

尹升山的指挥太让人佩服了,画面到哪儿结束,那个曲子到那儿正好结束。

长影乐团板胡演奏家陈万滨:

尹升山先生在电影音乐录音指挥期间,时间掐得非常准确,音乐和画面正好对位。多少人指挥想做到这一点,挺难挺难。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