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电影七个第一】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

首页 > 长影动态> 长影轶事> 介绍

东影迁到兴山的时候,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为了及时反映、紧密配合东北解放战争,记录群众加紧生产、努力支前的情景和人民生活的面貌,东影在建设“厂房”的同时,即派出以吴本立、徐肖冰,王德成等为首的三个新闻摄影队分赴前方部队和农村。

第一批摄影队下去后,很快拍摄回来一批素材,东影利用这些素材,由钱筱璋、许珂编辑成《民主东北》第一、二合辑,内容包括前方队拍摄的《民主联军军营的一天》(吴本立摄影)、后方队拍摄的《活捉谢文东》(徐肖冰摄影)、《追悼李兆麟将军》(王德成摄影)、《内蒙新闻》(包杰摄影),于1947年5月1日正式出品,这是东影第一批产品,由此掀开了东影创作生产史的第一页。后将之制作成国际版,送布拉格国际青年节放映,这是人民电影第一次在世界观众面前展现自己的风采。

民主东北第一、第二辑——民主联军军营的一天(1947年)

民主东北第一、第二辑——活捉谢文东(1947年) 审讯谢文东

接着东影新闻片组扩大新闻摄影队伍,马守清、包杰也编成新闻摄影队。于1946年底提升唱鹤龄、刘德源和李光惠三个摄影助手为摄影师,这时已有八个摄影队。担任编辑工作的有姜云川、吴国英、任颖、张建珍等同志。这时东北战场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摄影师们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在前方同部队一起作战,拍摄了《四下江南》等材料。夏季攻势开始后,又拍摄了《东满前线》、《收复双河镇》、《战后四平》等,后方队则拍摄了《农民翻身》、《翻身年》(秧歌片)等,编在《民主东北》第三辑内。

民主东北第三辑——农民翻身(1947年)

1947年8月又提升张永、王静安、高振宗、翟超、陶学谦和杨荫萱等六个摄影助手为摄影师,增编为十四个摄影队,其中九个队伍活动在前方。1948年2月又提升石益民、葛雷、吴梦滨为摄影师,编为十七个队。1948年8月,又提升韩秉信、张绍柯,年底提郝玉生、张绍滨、陈一帆、鲁明、韩克超为摄影师,编为二十四个队。1949年3月12日又提郝凤格、田力、王永振、李秉忠、徐彬、夜淮、牟森、任杰为摄影师,共编为三十二个队。1949年初编辑又增加了高维进同志,新闻片组领导人钱筱璋同志也亲自编辑了几辑影片。

民主东北第四辑——伟大的贡献(1947年)

民主东北第五辑——战事简报(1948年)

民主东北第十辑——北平入城式(1949年) 清华大学服务队

民主东北第十七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1949年) 西满大军突破松花江向长春挺进

东影就由这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闻摄影队伍,从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的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拍摄了30多万呎的素材。经过剪辑把这些素材编辑为十七辑影片,总长度为23687米,共106本。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有一辑出品,在战时的环境,在生产设施非常简陋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出品速度,是很难能可贵的。

《民主东北》的放映,在宣传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帮助人们了解我党我军及我东北解放区的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部队打到哪里摄影队伍就拍到哪里,极大鼓励了我军的战势士气,让我军打大仗、打胜仗、打赢仗,同时也为长影的影片注入了红色基因的特质,开创了人民电影的先河。

《民主东北》不仅在国内广受称赞,在国外也大受好评。其中《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在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纪录片“名誉奖状”。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