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长影走上银幕(二)

首页 > 长影动态> 长影轶事> 介绍

宋晓英(电影《平原游击队》)

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拍《平原游击队》,影片急需一位扮演女游击队员翠屏的演员,该片副导演为此奔走四方苦寻却无着落,于是他带着没有希望的希望,去看了一场吉剧演出。帷幕拉开,一位笑盈盈的报幕员出现了,她的报幕词,说得活泼、清脆,举止和神态,都透露着泼辣的气息。那位副导演眼前一亮,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不就是翠屏嘛!那个报幕员就是身兼吉剧演员的宋晓英。

为了出演《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宋晓英曾经大哭了一场。“能有机会演电影,既兴奋又紧张。到了摄制组试装,我留了很多年的两条大辫子就给剪掉了,当时我就哭了。因为翠屏这个角色,摄制组当时从各地找来了十多个女孩来试装试戏,万一我没被选中的话,辫子不就白剪了吗?!”1974年,宋晓英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后相继参与了《金光大道》《苦难的心》《丫丫》《刑场上的婚礼》《16号病房》《谭嗣同》等影片的拍摄。

 

 

 

 

 姜文(电影《末代皇帝》)

1985年,姜文在出演一个小型的话剧时,丝毫没有因为戏不重要就不卖力,相反,他依然全情投入。这被前来现场助阵的知名导演陈家林给吸引住了,他问姜文:“没想到一部没有多少人看的戏,你还演得这么认真啊。听说你刚刚错过了《末代皇帝》,心里不会不舒服吗?”姜文却表示,不管剧本大小、戏份多少,认真对待是一个演员的本分,“我得对得起别人的信任和自己的良心。”陈家林听后,深为感慨,并且在开拍《末代皇后》时,马上让姜文出演溥仪。《末代皇后》是姜文第一部银幕作品,并最终一举成名。

 

 

 

姜黎黎(电影《雁鸣湖畔》)

 

1975年,姜黎黎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76年拍摄首部影片《雁鸣湖畔》,上世纪80年代相继参演了《红牡丹》《赤橙黄绿青蓝紫》《街上流行红裙子》等影片。

1980年,电影《红牡丹》红透了大江南北,不仅捧出了一朵娇艳的“红牡丹”姜黎黎,还捧红了演唱主题曲《牡丹之歌》的蒋大为。当时这部投资60万元的影片,获得了3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

姜黎黎要在电影《红牡丹》中饰演一个刚强、泼辣的江湖女艺人,这和她本人恬淡静谧的性格截然不同,且要熟练骑术,站在马背上能卧身接花,更有从酒楼纵身跳至马背上的高难动作。姜黎黎为此专门去骑兵部队学习骑术,《红牡丹》放映后大获成功,至今仍有不少观众记住了姜黎黎这个名字。

 

 

 

 

梁音(电影《桥》)

 

1949年,梁音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 工人 ,后相继在《卫国保家》《赵一曼》《平原游击队》《向阳院的故事》《药》《你在想什么》等几十部影片及《港星》等电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冰山上的来客》中帅气的边防军杨排长:剑眉星目,鼻梁挺直,脸上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他对敌人洞若观火,对战友贴心呵护,一句“阿米尔,冲!”鼓励男主角阿米尔去拥抱心爱的姑娘,让许多影迷心潮澎湃。

梁音在早期的表演活动中,他扮演的基本上都是与自己经历、身份、气质相近的人物,主要靠自己憨厚、淳朴的素质塑造角色。但在这几部影片的拍摄实践中,他却学到许多东西。他是个细心、内秀的人,总是一边工作,一边观察谢添、陈强、吕班、张平等老演员的表演,琢磨他们塑造角色的“奥妙”,虚心向他们求教。这些老演员也都热情地把“秘诀”传授给他。他逐渐懂得了:做为一个演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演“人”,而不要演“戏”。要演“人”,就得熟悉这个人,使自己变成剧中的“这个人”。

 

 

 

 

陈宝国(电影《大渡河》)

 

1981年陈宝国出演他的首部电影《大渡河》,在影片中饰演团长赵剑峰。此后,在数十部电影、话剧和电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成果,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影视剧三栖演员。

他喜欢扮演跨度大的角色,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形象,无论是喜剧还是英雄人物,他总是敏锐地捕捉创造角色的种子,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其性格和行为的多重性。

 

 

 

 

 郭振清(电影《六号门》)

 

1952年,由于郭振清在《六号门》的不事雕琢的出色表演,他被东影厂调去,当上了有别于舞台话剧表演的专业电影演员。

《平原游击队》是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为了更像剧情里那个机智灵活、英勇善战、胆大如虎的八路军,郭振清跟随剧组深入到河北、山东一带去体验生活,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努力让自己更加贴近那个年代的人物个性。

 

 

 

 

方化(电影《松花江上》)

1947年,金山执导《松花江上》时碰见了干勤杂工的方化,当即选他扮演一个很有戏份的反派配角日本伍长。但是对于首次上银幕就要去出演一个重要配角,方化心里确实没有底。可是金山却不这样看,他觉得颇有表演才能的方化,是一个有潜力的新人,能够完成角色。于是,在金山的鼓励下,方化第一次扮演了日本鬼子的反面形象,而且从这个日本伍长开始,方化在银幕上就与日本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化所扮演的“鬼子”形象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他先后五次在银幕上扮演日本鬼子,因此在民间被封为中国银幕上的“鬼子王”。他在《平原游击队》《甲午风云》《三进山城》都是扮演日本武官,但其性格特征却各不相同。

方化特意安排了松井经常叉腰和手握大洋刀的动作,以强化其气焰嚣张的神态;伊东在兵舰上的几次出现,方化则有意安排他总是双眉紧锁,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贪婪;小野则处理成一个颇有心计、带有文气的武官,比如在剧中他有练习用毛笔字来书写"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然后用双手习惯性插在腰里的动作,同样表现出这一人物的侵略本性。演员的用心创作,使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平原游击队》重拍,摄制组人员进行了大换血。但是,惟独日本鬼子“松井”一角,始终没有超越方化的人选。

他在《马》中扮演的老常头,就是在《平原游击队》完成后接拍第一个正面人物,在那个地地道道的东北老汉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松井的影子,人物造型是那样的质朴,演员表演是那样生活化。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演戏的天赋,方化把不同影片中不同性格的角色塑造的活灵活现。

微信 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