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电影《白毛女》)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田华被选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儿”,她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以及10年话剧舞台表演经验,第一次走上银幕就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又不屈不挠的农家女儿喜儿,因此一举成名。57年后田华再回忆此事依旧骄傲地说:“我扮演白毛女,可能就是缘分吧,我和喜儿也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演喜儿,就像自己演自己。”
李幼斌(电影《死证》)
李幼斌第一次银幕“触电””是在1985年。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领导看了李幼斌演的话剧,觉得这个小伙子肯定会在影视方面大有作为,于是将他调入长影,而且一开始就让他演主角。
他的第一部片子《死证》在东北拍了3个多月,27岁的年纪饰演一位40多岁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师长,“嘴唇下面粘着密密匝匝的小碎胡子,他们说还挺像。”刚开始的时候,他很不适应:“演了11年的话剧,习惯了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演下来,感情也是逐步升华的。现在演电影,一个一个镜头地拍,很可能先拍结尾,再拍开头,我适应了好一阵,镜头感才慢慢熟练起来。”
张良(电影《董存瑞》)
《董存瑞》剧本定稿以后,导演郭维开始寻觅演员。现实中董存瑞惟一一张相片就是他的烈士遗像。郭维没有考虑去找和董存瑞的真正长相类似的演员,他选演员,力求做到神似。于是,他敲定了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
后来证实,整部影片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由张良塑造的董存瑞形象了。在“建国十年电影中最受欢迎的英雄人物”的评选中,“董存瑞”毫无悬念地夺得第一名。可当时很多人都很奇怪,大家都以为郭维会找一个唇红齿白的英俊小生,塑造一个高大威风的英雄形象。
原来,导演郭维要的就是张良的那种感觉,嘎巴精的,一笑一个酒窝,一看就是普通老百姓、农村的嘎孩子。董存瑞的小名就叫“四嘎子”,就是有股嘎巴劲。当时,连张良自己都觉得很奇怪,怎么会选他。他是个舞台演员,从来没有演过电影,一开始很没有信心,几次三番着急地哭了。郭维安慰他说:“成功在于勤奋,我这个戏根本不是卖脸。”经过半个多月的排戏,张良慢慢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后来,那张原本最不像英雄的脸,观众们看起来,最可亲,最像英雄。
张良没演过电影,一开始总是找不到感觉,最多的一个镜头排练了三十多次。像“蘑菇”赵连长那场戏,郭维总是不满意,从太阳东边升起到西边落下,硬是拍了两天。在拍抢救玉兰子的场景时,场面硝烟弥漫,郭维怕出状况,不放心让别的小孩来演,就用了自己的女儿郭玲玲。这一场张良从很远的拐角处跑来,冲过爆炸的烟雾,卧倒在镜头前,他一遍遍的演,手脚擦破了,头脑昏眩,差点晕倒,但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他咬牙坚持着拍完。
白英宽(电影《上甘岭》)
《上甘岭》导演沙蒙坚持要求演员的气质和外形必须与角色符合,因此在演员的选择与使用上,费了不少心思。沙蒙曾经感慨地说,电影已经开拍,但6个主要演员中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到齐,一个是战士毛四海,另一个是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王兰,都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的演员。当时,剧组的大部分人已经动身赶赴朝鲜。有一天,导演林杉正在长影演员科翻看演员的材料,这时正赶上组织部门送来了新退伍战士的资料。林杉翻看时恰好看到了一个名叫白英宽的战士的材料:自幼孤儿,给地主放羊,后来参加革命,在部队是个机枪手……这不正是剧本中战士毛四海的经历吗?于是,他建议马上通知白英宽到长影参加试镜。
能演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是白英宽期盼已久的事了。他说:“我在长春航空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到朝鲜战场去参加战斗,保家卫国。”接到通知的那天,他整晚都没有睡觉,拿着剧本不停地看着、想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握好这个角色,一定能从4个候选演员中脱颖而出。
几天后,剧组开始为演员们试戏,白英宽是最后一个出场。他一直很紧张,生怕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失掉机会,等待的时间显得很漫长,脑子里总是充斥着毛四海的人物定位、导演的严厉面孔。终于轮到他试镜了,一踏进摄影棚,“各部门蓄势待发的阵势,让我当时就紧张得满头大汗了,就连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没想到导演沙蒙却是一脸和气:‘小伙子,不要紧张,你的外形很合适,而且你是有过军旅生涯,你能行的!’导演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发挥了较好的水平,最终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角色。”白英宽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不已。
王心刚(电影《寂静的山林》)
1956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即将开拍“反特片”《寂静的山林》,副导演广布道尔基四处挑选演员。在文工团,广布道尔基见到了王心刚,其出众的相貌和阳刚的军人气质给广布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这个新人没有挑大梁的经验,能否出色地塑造一个英俊沉稳、足智多谋的侦查员,谁也无法保证。当然,几年的专业话剧演出给了王心刚信心,连闯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三关后,大家欣喜地发现,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侦查员。
王心刚初登银幕就演上了绝对的“男一号”。他潜在的表演才华迅速展现出来,人们几乎是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英俊帅气的侦察员史永光。《寂静的山林》公映后,好评如潮,更被电影界称为将建国后 “反特惊险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借着这部标志性影片的东风,王心刚就此开始了他将近半世纪光彩夺目的银幕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