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长影走上银幕(五)

首页 > 长影动态> 长影轶事> 介绍

刘世龙(电影《沙家店粮站》)

刘世龙于1951年被部队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半以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分到东影任演员。刘世龙到东影后,先后在《沙家店粮站》《董存瑞》《复试》《女社长》《黎明的河边》扮演通讯员等群众角色,在《妈妈要我出嫁》《并肩前进》《草原晨曲》《海上神鹰》等影片中扮演男主角或较主要角色。1960年在《鸿雁》中扮演雷锋式的人物——模范乡村邮递员李云飞,引起影坛的注意。

《刘三姐

 

长影拍摄《刘三姐》时,导演找了很久能胜任片中饰演阿牛哥的演员,都不合格。刘世龙当时正在长影拍摄《鸿雁》。《刘三姐》的副导演姜树森找到他说:有一个戏正在找演员,想让你试试,你去吧。刘世龙问什么戏,姜树森说《刘三姐》。刘世龙正在《鸿雁》里演一个先进人物,以为这三姐也是哪儿的先进人物呢,卸了邮递员的妆,就到《刘三姐》剧组化妆。等化完妆,刘世龙一看,说,怎么是古装戏?化妆师说就是古装戏嘛。 刘世龙稀里糊涂地问:三姐不是哪儿的劳动模范吗?化妆师风趣地说:是古代的劳动模范,不是现在的劳动模范。试妆后,苏里说:就是他了!

英雄儿女

 

刘世龙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似乎真的只适合当个普通的通讯员。“领导说我不行,怎么演这个角色,个子这么小,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领导要导演武兆堤找一个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人,“刘世龙顶多能演一个战士。”而导演说:“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力排众议,坚决要刘世龙上了戏。

英雄儿女》

 

刘世龙表示:"请导演放心,我一定演好,我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说完打起背包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大比武的许多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3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有了英雄的气质。

英雄儿女》

 

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就扑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世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停机,可这一想法一转眼又被自己颠覆了。“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却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

 

安震江(电影《沙家店粮站》)

《沙家店粮站

 

1954年,安震江在武兆堤导演的《沙家店粮站》中饰演尚怀宗,这是他在银幕上饰演的第一个角色。1955年,安震江从北京电影演员剧团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

《平原游击队

 

他先后在长影影片《平原游击队》《虎穴追踪》《暴风中的雄鹰》《地下尖兵》等影片中,饰演了杨老宗、高军如、敌军营长和张德发等角色。他不论戏多戏少,都力求演得真切自然,比较符合生活,符合人物。特别是《平原游击队》中的地主杨老宗塑造得比较出色。安震江较有分寸地把这个老地主与共产党游击队和穷苦农民的不共戴天之仇刻画出来了。 

《虎穴追踪

 

在表演中,他以神带形,形神兼备,把角色的淫威、狡黠、凶残,以及他在日寇面前的懦怯,在危难之时的恐惧,都表现得既符合人物的特性,又毫不夸张,不露表演痕迹,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暴风中的雄鹰

 

安震江塑造的一系列银幕艺术形象,几乎都是反派。但他总是根据时代、民族、身份、性格的不同,赋予角色不同的色彩。他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注重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善于探求人物的本质,既不脸谱化,又不落俗套,在每一个角色的创造中,都孜孜求新。安震江认为,反派艺术形象,与英雄形象一样,都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反派形象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丑恶事物的认识,唤醒人们去铲除黑暗和反动。他十分喜爱自己的行当,总是忘我地钻研角色,严肃认真并充满激情地创造每一个角色。

《地下尖兵

 

林强(电影《赣水苍茫》)‍

林强生在辽宁省东沟县一个渔民家庭中。自小就在海边长大,农村的生活、渔民的气质都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1976年,长影去林强的家乡招考演员,林强参加了考试。主考教师相中了林强憨厚质朴的气质,录取了他。一个渔民的儿子当上电影演员,他连做梦都没想到。

赣水苍茫

 

林强参加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赣水苍茫》,扮演侦查排长李虎。他十分勤奋刻苦,在老演员的帮助下,顽强钻研、谦虚好学,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老演员浦克言传身教对林强的影响很深。林强后来说,自己一无所知进了长影厂,是那些老导演、老演员们把自己培养出来的。象浦克这样的前辈、老师没嫌弃我。等我稍微懂了一点,做了导演,常请他们来剧组演些不太辛苦的角色,这对我自己也是帮助。

《花开花落》

 

1980年孙羽导演带着《花开花落》剧本找到林强演男主角青年农民罗小山。林强曾听说孙导工作中有脾气,对演员的不足毫不留情面。他对罗小山这样的出身、经历没什么经验,没信心演好这个角色,但导演孙羽坚信他能胜任。孙羽拿给他的除了文学剧本还有分镜头剧本,场景、人物的变化一目了然。林强对孙羽导演的细心栽培满怀感激:“孙导演对我特别好,到现场拍戏环节还有变化,导演一一讲解是为什么。到后来剪接他也让我跟着,混录的时候也让我跟着,叮嘱我做一个好演员一定要懂这些。”后来林强之所以能独立执导,与他做演员的实战基本功密不可分。

《五号机要员

 

林强在拍摄《五号机要员》时有一段追逐戏,他饰演的冯自强为了摆脱敌特的追赶,翻过高墙一跃而下。这堵墙足有四米高,再加上身高,跳下的位置没有缓冲物,冲击力可想而知。而冯自强的姿势还要有风度有腔调,被敌特从后赶上,来一个亮相。实拍中下落的冲击力把帽子吹到了一边,但为了镜头效果,林强顾不得腿脚剧痛,抓起帽子跑到摄影位置。为此,他的脚肿了好几天。

 

宫喜斌(电影《创业》)

大家还记得影片《创业》中的那个踏踏实实、勤奋苦干、淳朴持重、默默无闻的普通油田工人秦发奋么?这是宫喜斌在银幕上塑造的第一个角色。他真实朴素的表演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成功塑造秦发奋这一形象并非偶然。这是他在表演练习中,学习秦发奋的精神,谦虚好学、勤学苦练的结果。

 

庄培元(电影《钢铁巨人》)

《小字辈

 

1972年,长影在北京招考演员录取了庄培元,那年他才16岁。他的第一部影片是《钢铁巨人》,影片中他饰演小徐。他曾在《小字辈》中扮演了小偷小江。接收这一角色创作任务时,他有顾虑,担心有人把角色与演员视为同类。剧团的老同志告诉他,作为一个演员应该能演各类角色,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演完《小字辈》,虽说他的担心实无必要,可导演却相中了他演反派的“才能”。

《张铁匠的罗曼史

 

直到1982年,他先后在《张铁匠的罗曼史》、《大地之子》中饰演了栓娃和冬冬两个角色后,才有了“改邪归正”的机会。他在表演上一直追求生活、自然。他认为,演员要把剧本的“字”变成银幕上的“人”,就要真实,要像生活现实所表现的那样。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接受,令观众信服。

微信 微博 手机版